馬幣在年中突然承受驚人賣壓,瞬間跌破當年與美元掛勾的3.80令吉關口,一路直瀉,4.50令吉岌岌可危。幸好,最近馬幣兌美元徘徊於4.30令吉,總算穩定下來了。
美國聯儲局放話調高利率,吸引資金回流,刺激美元升值,是造成馬幣等120個經濟體貨幣貶值的最主要原因。
問題在於,馬幣跌勢為何遠大於區域同儕?國際油價跌得慘不忍睹,大馬政府主要收入之一的石油和相關收益大減,是馬幣跌得更重的原因。
當然,話題層出不窮的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以及背後牽涉的種種政商糾結,也普遍視為馬幣貶值的主要元凶。
另外,馬幣會跌得鼻青臉腫,也是市場慣性使然。在市況轉壞時,許多投資者包括資深基金經理驚慌起來,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拋售資產,結果自然是資產價格跌勢加快。
可是,資金市場持久不衰的一種現象是羊群心理。雖然投資大師們一再強調,儘量往人少的方向走,才有機會突圍而出,但跟著大隊走,至少在市場轉壞時,仍有藉口可尋,如果逆向操作,到最後虧得焦頭爛額,這班基金經理的名聲可就毀了。
其實,在馬幣狂貶時,國家銀行總裁丹斯里潔蒂就不只一次強調,我國經濟基本面並未明顯受到衝擊,“一旦國內外不利因素煙消雲散,外資將回流,馬幣可回到應有的水平”。
2015年首半年,強穩內需抵銷疲弱出口,帶動大馬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5.3%。在2016年財政預算案中,政府仍有信心2015年經濟成長可守住4.5至5.5%,明年雖然略為減緩,但仍有能耐增長4至5%。
除了經濟,國家財政也是左右馬幣走勢的關鍵。政府2016年預期進一步削減赤字至3.1%,比今年低0.1%。
不過,政府財務壓力依然沉重,截至6月公共債務為6千275億令吉,政府擔保的企業債券則有1千758億令吉。美銀美林經濟學家蔡學敏指出,排除政府擔保證券的話,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54%,如果納進債券擔保數額,比例可能逼近70%。
隨著多項數據陸續出爐,顯示國家經濟和政府財務並未明顯轉壞,一些“專家”開始現身說法,他們強調,大馬經濟成長穩定、債務管理良好,中央銀行也是區域最佳之一,所以大馬市場“確實是有一點超賣”。
當然,唱衰大馬的“專家”仍大有人在,他們認為,經常賬惡化、資金外流等風險依然困擾大馬,相信2016年大馬會是掉隊的經濟體;有些更在傷口上撒鹽,說印尼的改革和振興措施開始見效,政治局勢勝於大馬,“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話說回來,馬幣貶值,固然離不開外圍利空、市場一面倒拋售大馬資產等,但這些外來因素並不在控制範圍之中,位高權重者反而應該低頭檢視手中籌碼,再撫心自問到底自己是否其身不正,以致引來嗜血的鯊魚一哄而上。
重點弄錯了,可能回頭已是百年身。(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