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道經濟新聞時,若私人消費下跌,通常都會用上“萎縮”或“下挫”,這一類較為貶義的字眼,往往讓人覺得私人消費走跌是個要不得的事。
若不以經濟層面切入,私人消費下跌可以被詮釋為“國人越來越沒錢花”或“國人對消費越來越謹慎”,以大馬目前的經濟情況而言,就業率還處於穩健的狀態,私人消費下跌或許就是因為國人較謹慎消費而已。
從理財的角度來說,人們更有意識地消費,難道不就是件好事嗎?
一邊廂認為減少消費是件壞事,另一邊廂卻呼吁大家存多點錢,以備不時之需,想想也蠻讓人精神錯亂的。
這類狀況在財經新聞比比皆是,如價格浮動制利空保險業,影響賺幅(但表示普通人可以買到更便宜的保險)、房市價格萎縮(可以趁低進場了)、通膨成長超預期(東西貴到超預期),個人債務成長快速(看來越來越多人欠卡債車貸了)等,一些時候,財經新聞的壞消息,對民眾而言,或許都是好消息。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國債高企、馬幣下挫,這些對老百姓而言,還是幣多於利的事情。
現代經濟,講求的就只有消費,一個國家越能消費,經濟就越好,美國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全球最浪費的國家。
小時候學的傳統美德是要存錢、不要亂花錢、不要高度負債,但現代經濟卻和你說把錢都放在銀行會影響經濟發展、亂花錢經濟才能成長,犒賞自己,“先花未來錢”也無妨。
到底哪句是至理名言,就取決於你理財是為了甚麼了。(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陳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