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是愛比較的物種,不僅愛比高、比快、比強,還愛比奢華、比浪費,評選榜單無奇不有,最近有個新比較項目誕生,那就是“比黑心”。
從三聚氰胺毒奶粉,到塑化劑事件,甚至是頂新飼料油案,黑心食品事件層出不窮,所謂的企業良心似乎已經被“盈利至上”的資本主義吞噬了。
看著黑心事件不斷發生,日本律師、新聞記者等組成的執行委員會每年都會按照工時、工資、有否違規、性騷擾等11項指標評核,由委員選出6間入圍企業後,再經網上及現場參加者票選出“黑心企業大賞”,除揭發企業弊端外,也希望政府能正視黑心企業問題。
近期,2015年日本黑心企業得獎名單出爐了,第一名由日本的7-11企業獲得,得獎原因被指有過度壓榨、對打工學生嚴苛等問題,賽果確實大快人心,叫人恨不得大馬也進行類似評選,將那些企業界的害群之馬攤在陽光下。
但問題是弊端揭發了,我們就能期待這家公司將知恥知過,全力檢討改進,最後找回成立的初衷?還是我們相信政府會根據賽果,對這些企業進行打黑大作戰?
我們從台灣頂新問題油,從當初的轟動一時,到最後6名被告全部無罪,另1名被告另案宣判的低調落幕,不難看出公理似乎仍未獲得彰顯。
再拿2008年次貸風暴為例,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叫人恨得牙癢癢,但是有誰真的為此負責了嗎?最多不就挨個罰款就了事了。
隨著黑心事件的不斷發生,人們開始對資本主義進行反思。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將資本主義視為“看不見的手”,意思是“如果每個人都自利行事,社會利益就能最大化”,但是為何信奉自由市場的當前社會,卻面對更大的資源分配不勻、貧富差距擴大的諸多問題呢?
說實在,資本主義概念雖不完美,但卻不是導致企業變得黑心的主因,而是人的貪婪,甚至是先天環境的侷限以及後天誘因,抑或整個社會制度設計存在問題才是導致黑心事件發生的導因。
企業在當前的社會制度位置甚高,他們不僅扮演起雇主的角色,更是政府重要的納稅人,甚至是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推手,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的制度都關照企業,而忽略了相對弱勢的普羅大眾。
就拿擱置房產來說,肇事發展商不一定獲得應有懲罰,購屋者只能自嘆倒楣,就算有新發展商願意接手,購屋者也只能接受新發展商開出的任何條件,否則擱置房產永無完工之日。
追根究底,制度不公壯大了企業的貪念,也助紂了黑心事件頻發,因此唯有通過修改制度,扭轉企業強民眾弱的這種不對等關係,同時強化信息的透明度,給予弱勢群眾更多知的權力,才是杜絕黑心事件的良藥,否則黑心事件只有更黑而已。(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洪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