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漢字出爐,“苦”成為全民心聲,總結大部份大馬人對生活看法持續悲觀、苦多於樂的無奈情緒。
今年有多苦?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定義,對苦的價值觀更有著重大差距。
有些人認為,受一點打擊就喊苦鬧情緒,未來如何應對更大挑戰?有些人則覺得,我失業、欠債、沒儲蓄又買不起房子,日子還不夠苦嗎?為何政府還要落井下石,放任過路費和電費漲價,從我口袋挖錢。
社會出現這種兩級化反應,源自於生活背景的差異,導致年輕人及年長一輩對“苦”產生不同的看法。
正確來說,活在經濟起飛、太平盛世的80後至千禧世代,並沒有機會經歷父輩們的刻苦磨難,因此在他們的認知裡,努力工作卻無法奢侈花費,不能出國旅遊、換新手機、新車及看演唱會的生活很壓抑、很辛苦。
這個認知對比走過第二世界大戰、政治動盪時代的前輩來說根本不算甚麼,想當年,他們省吃撿用、醬油撈飯吃一餐、吃肉喝汽水也奢侈的年代,才是真正的苦,這種悲慘歲月是年輕人難以想像的。
因此很多長輩難以理解,年輕人所說的苦,到底是有多苦?難道會比他們經歷過的苦嗎?
與其在目前這種環境喊苦,埋怨政府無情無,還不如先檢討自己,過去是否積極理財,把錢用在對的地方,如今才會陷入不上不下的局面,有苦自己知。(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