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過度的房地產投機行為,會帶來連鎖性效應。當資產價格推高至一個難以支撐的地步,最終,價格將會崩潰,個人和企業的債務皆有可能違約。
市場人士說,當產業市場走勢放緩或是行情偏軟時,房產、店屋的交易轉淡,不過,拍賣市場反而活絡起來,擺上拍賣桌的產業單位相應增多,說明還有不少人供不起房產分期付款。
在多次的經濟危機期間,這種現象相當普遍,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上述情景尤其突出。
雖然是兩次不同的金融危機,不過也有一些共同點,除了市場心理或技術因素造成,也受到擾亂借貸激勵的政策影響。
儘管目前的產業價格稍微回軟,但是,與2008-2009年或之前的產業價格比較,不難發現目前的產業價位,其實不太合理。
舉一個簡單例子,大馬半島一些城市的產業,今天有不少房產的價格,幾乎比5年前多了一倍,不論是有地或分層產業,大都市或市郊的房產都不例外。
在巴生河流域,一個1千平方尺的普通公寓,在短短5年間,從20萬令吉上漲至今天的40萬令吉,甚至超出這個價位,這些價格在50萬令吉以內的房產,依然取得不錯漲幅,很可能是在多數人負擔的範圍內,至於高價房產,如今不升反跌,只因經濟、產業市場前景欠明朗。(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