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產業的銷售地點位於非常策略性的地點,要買趁早,不然就買不到了。”
每回走訪產業公司或房產銷售點,相關人員都不斷強調公司所銷售的產業處於策略性地點,不怕滯銷。反反复复,每個產業銷售點都主打策略性地點,這裡不禁有個疑問,這些產業地點真的那麼具備策略性嗎?
某發展商曾表示,公司的產業計劃距離市中心雖然約10公里,周圍雖然暫時沒有完善的基礎建設,不過臨近大道的入口處,因此該產業計劃可稱得上是“策略性”地點。
聽到這裡的時候,筆者不禁莞爾及疑惑重重,距離市中心甚遠,且沒有便利的基礎設施,這樣的地點為何可稱為“策略性”地點,而策略性地點的定義又是否可以自由定義呢?或許發展商認為,只要具備一項條件,假以時日,該地點可自然晉升成策略性的地點了。
一般來說,欲從事商業活動的產業,需要大量的人流及足夠的停車位,以居家環境而言,捷運、公園、學校等基礎設備完善,某個產業項目具備上述條件,那麼該地點稱為策略性地點也不為過。若單一條件就可以成為策略性地點,那大馬半島的土地,都應該屬於策略性的地點了。
策略性的產業可以為產業帶來快速的增值,一些任何產業項目地庫面積較大,且適合發展成城鎮型產業項目,即使地點較為偏遠,通過詳盡的規劃,相信若干年後的發展,絕對有潛質稱為“策略性”的地點。
不過,又有多少個發展商有能力把人煙稀少的地庫,發展成炙手可熱的城鎮呢?(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謝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