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金市場在2016年慘淡開年,除了各地股市重挫,油市也因為沙地阿拉伯和伊朗衝突升溫而成為重災區,國際油價跌勢不止,近日一度失守33美元關口,創逾11年新低水平。
回顧過去一年,美元貨幣勢如破竹,在聯儲局升息消息的加持下毫無懸念榮登大贏家,美元指數全年上漲了9.3%,至於國際原油則慘不忍睹,全年猛挫35%,連續第三年淪為“籮底橙”。
油價跌不休,最令人吃驚的是,連產油國龍頭老大――沙地阿拉伯也hold不住了,開始大喊吃不消,在12月年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表明要勒緊褲帶,準備過節衣縮食的日子。
沙地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憑著豐厚的石油收入,一向過著揮金如土的奢華生活,然而這種風光時代終於要暫告一段落。
沙地公佈2015年的財政赤字高達979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比重,創下歷來最高紀錄,主要由於石油收入減少23%,導致財政收入縮減42%至1千620億美元。
該國因此決定展開大刀闊斧的開源節流方案,以便在2016年將財赤減少至870億美元。開源措施包括脫售政府資產,加稅,至於節流措施則包括政府凍結請人、凍薪、減少出國公幹等花費、停止新工程計劃、刪減補貼等等,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調漲汽油售價,例如98汽油價格大漲50%至90里亞爾(1令吉零5仙)。
沙地這次罕有地緊縮開銷,有人說這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因為以沙地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願減產,導致石油市場持續供過於求,令油價一蹶不振,最終反噬該國經濟。
沙地打的如意算盤,是要以超低油價擠走競爭者,令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岩油業者無法生存下去。但沒想到美國頁岩油業竟然越挫越勇,韌性極強,令市場大跌眼鏡。
美國頁岩油業者由於開採技術改進令生產成本減低,加上美國政策支持和聯儲局寬鬆貨幣政策令業者輕易獲得融資,而得以繼續和油盟周旋纏斗下去。
這場價格戰已經打到一半,沙地“洗濕了頭”,不可能就此罷手,看來將會繼續源源不絕的輸出石油,直至美國業者無法支撐為止。在這種割喉戰略下,沙地必須承受苦果。如今該國開始省吃儉用過日子,就是準備好應付這場持久戰和消耗戰。
除了要對付美國業者,沙地在新的一年又摃上伊朗,兩國交惡,伊朗遭受的經濟制裁將獲解除,到時石油供應量將大增,更對油價帶來沉重壓力。
沙地開始減少過土豪式的生活,但距離水深火熱的日子還很遠,其國債只佔GDP的1.6%,外匯儲備還有逾6千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三位,同時其產油成本據稱每桶僅4美元,相比之下頁岩油生產成本高達50美元,因此該國將有能力撐到對手倒下,以取得最後勝利,最終苦的是其他產油小國例如大馬。
在油價跌勢深不見底之下,大馬石油收入大減,馬幣也隨之重挫,對國家經濟帶來遠深衝擊。首相週五就宣佈將調整財政預算案,因目前油價跌至33美元,遠低於去年10月公佈2016年預算案時所假設的每桶48美元,政府被逼重擬財政計劃和推出新措施來應對新變局。
油價已經連衰3年,不少人認為跌勢已差不多見底,但新年伊始就出現全球油價急挫的不好預兆,油價復甦的希望變得渺茫,投資大行更落井下石,預期油價最低可降至20美元,令市場信心渙散。
種種跡象看來,產油國的子民和石油企業還須咬緊牙關渡過這漫長的油市寒冬。(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