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3週就要過年,感覺今年市場略顯冷清,仔細觀察,連最能體現過節氣氛的新年歌及路邊攤也不似往年般熱鬧喧嘩,市場也未顯買年貨熱潮。
往年到這個時候,處處充斥鑼鼓喧天、劈裡啪啦的賀歲歌曲,新春年貨也熱鬧上市,提醒人們新年來啦,可是今年許多每逢農曆新年前如春筍般冒出來的路邊攤並不如以往密集。
對比前幾年,這些攤位大部份在1個月前就開攤做生意,賣蘆柑、蕉柑、肉乾、新年餅、擺設品等,是大馬人另類的年貨採購地點,吸引許多民眾聚集。
不過,今年因馬幣貶值,進口品紛紛喊漲,大馬從海外進口的部份年貨,如柑、乾果、年菜、罐頭、臘肉等應節食品也水漲船高,“高貴”的價格令消費者大感吃不消,卻又不能不買。
在不得不消費的狀況下,消費者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買下去,唯一方法是“少買”減輕負擔,這個減一點,那個少一斤來控制開銷,降低預算大超支的風險。
年貨價格上漲已在預期內,今年消費者過“負貴年”已是不爭的事實,負是因為負擔加重,貴是東西好貴,花錢如流水,入不敷出,讓荷包很受傷。
經歷此劫,相信我們的荷包需要幾個月時間才有望恢復元氣,可惜往日榮景不復見,富貴年變“負”貴年,差了一個字,整個意境大逆轉,還真是令人適應不良呀。(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