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股票人人會,但要如何從馬股900家上市公司中選出有潛質的公司,同時躲開地雷公司,卻不是人人都懂。
非專精金融的投資者,很多時候只能從各證券行發佈的企業研究報告中尋找指引,希望找幾家“對的公司”作投資,在股市中賺點外塊。
畢竟,證券行是國內唯一有資格為投資者提供各上市公司“目標價/合理價”,及給予買賣建議的機構。
一般上,證券行看好一家公司的原因,往往離不開業績和業務展望良好;然後,分析員會在作財務預測後,為有關公司訂下一個供人參考的“目標價/合理價”,讓投資者對股票的潛在升值空間有個大概。
而且,一旦決定追蹤,分析員通常都會持續追蹤下去,以對根據報告作投資決策的投資者們負責。
可惜的是,有些證券行似缺少了那麼一點責任感,偶爾會發佈一些“虎頭無尾”的研究報告,開始追蹤某公司時就把相關公司寫得天上有地下無,還把“目標價/合理價”定在驚人的高位,引起市場矚目,後來卻再沒有發佈下一份報告...
又或者,是在下一份報告中突然就“變臉”,不但不再看好相關公司,反而大砍財測、目標價和投資評級,讓投資者錯愕...
證券行是金融專才匯集地,照理說不該犯這樣的錯誤;試問,若類似情節一再上演,讓投資者對研究報告內容越來越氣餒,大輸家會是誰?
各證券行往後判斷是否推薦一家公司,及評估如何定目標價前,是否該三思而後行呢?(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