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矛盾的。
許多人希望手機越來越“智能”,可以理解自己,隨口說一句話,就可以幫忙自己選擇;同時,他們卻擔心這些機器越來越“智能”,最終導致他們失業。
外電報道,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研究顯示,包括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興起等因素在內的勞動力市場破壞性變化,將導致15個領先的國家在未來5年流失710萬個崗位,增加200萬個新崗位,淨損失510萬個工作崗位。
當許多人以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只是製造業工廠和服務業後台的典型設備時,“機器記者”的出現,可能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清醒。
包括美聯社在內的一些新聞機構,已經開始採用機器記者撰寫數據居多的新聞稿,根據初步分析,有些讀者根本份不清楚一些稿件是真人或機器所寫,這意味著,如果要求一定語文能力和創意能力的新聞工作,也受到威脅,那麼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未來可能無所不“替”,可以取代任何現有的工作崗位。
最危險的是哪些行業?據稱,失去的崗位中,三分之二在辦公室和行政領域,此外,醫療保健、能源和金融服務,也會深受影響。有失必有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興起,也會增加一些領域的工作機會,包括數據分析師和銷售代表等。
不能打敗他們,就加入他們。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向披靡,如果想保住飯碗,與其對抗“他們”,不如好好思考,如何透過越來越智能的“他們”,提高工作效率,開發自己更多元化的工作能力,才是正道。(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