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同事遊說下,A向銀行申請私人貸款,投資1萬7千令吉在一家不曾耳聞的上市公司,在代為買進股票後也沒任何單據,得到的,只有“一年可翻倍”的承諾。
A的朋友擔心A受騙,擔當起“私家偵探”,翻查該公司背景同時,也看看A被告知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可疑之處。
經一番查證,該公司上市美國的一個無名創投市場,曾三度改名,主要業務也非常“多元化”,在《彭博社》上是保健業,而上市的創投市場網站卻顯示該公司涉及金融,當然,這與A被告知的宇航業完全沒關係。
可疑的事情當然不僅只有公司背景,股價、交易量、交易的邏輯,只要有一點金融知識,都能聽出端倪。
問過其他非常熟悉投資的人,所有人都認為這不是“一般”的投資案,很可能是騙局。
縱使所有人都認為這投資計劃不妥,但A仍要等到7月才脫手,並不是因為他全然地信任這位不熟的前同事,而是因為當中又涉及一堆邏輯不通的理由,非得等到7月不可。
這已不是第一次聽說有如此好康的投資計劃,這些投資計劃大多聽起來頭頭是道,惟到最後,似乎都無一有好結果。
廣東俗語說:“貪字得個貧”,許多年輕人妄想一步登天,成天想躺著就能賺錢,卻不知人間險惡,許多大鱷正看準這種心態,以投資之名造謠撞騙。
事情最後會趨向甚麼結果,必須再等一段時間才能揭曉,但如果投資,是能隨便聽別人介紹,買進一家可疑的公司,而且還穩賺不賠,那麼世界上,應該人人都是巴菲特了。(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陳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