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熱到40度!”
較早前,科學、工藝及革新部長拿督斯里馬迪烏斯表示,根據1998年厄爾尼諾降臨大馬的經驗,不排除今年大馬將出現40度高溫。
近期內,不少人說,厄爾尼諾(El Nino)這熱力四射、看不見摸不著的聖嬰影響原棕油產量,使原棕油價回揚。雖然原棕油行情距離最高峰還有一段距離,但相較於之前每公噸2千令吉左右,目前回到2千500令吉以上的原棕油價格已經算不錯。
他們說,厄爾尼諾導致天氣變得又熱又乾燥,這對油棕樹而言並非一個好氣候,可能導致產量下跌。在預期產量下跌下,交易商才趕快入場買棕油,深怕以後就要買貴貨了。
但是,原棕油目前價格回揚,純粹是厄爾尼諾推高的嗎?
若只以原棕油來看,厄爾尼諾是近期最大利好。數據顯示,在1月時,棕油產量正因為厄爾尼諾而下跌20%。
雖說如此,但原棕油囤貨消耗量並沒有明顯下跌,根據聯昌研究的調查,目前大馬原棕油的庫存量仍有210萬公噸。
產量雖有所下跌,但囤貨仍然高企,這難道不意味著近期內原棕油需求並沒有走高?
若大家都只把焦點放在氣候上,厄爾尼諾當然符合邏輯,產量下跌推高價格,這也符合經濟理論,但是大家都似乎忘了一個關鍵“要素”,也就是在一年前,造成棕油價大跌的“大豆”。
數據顯示,在原棕油走高的同時,大豆價格卻不斷下跌,這就不符合經濟邏輯了。
照理說,一個很愛吃蘋果的人,若認為A蘋果及B蘋果是能互相替代的完美替代品,斷不會因為A蘋果產量下跌而忽然買入大量A蘋果,畢竟A蘋果少了,吃B蘋果也無很大的區別。
根據供給規律,身為原棕油完美替代品的大豆,若厄爾尼諾效應真的那麼大,在原棕油價格走高的同時,大豆價格理應也該走高。
過往數據也顯示,大豆與原棕油行情幾乎是共同進退的。根據大宗商品研究局(CRB)數據,從2006年至2015年至今,大豆油價格都緊貼原棕油走勢。
翻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大豆價格後,終於找出問題所在,原來原棕油價走高,並不是天氣太幹燥,而是因為馬幣大跌。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價單位為“鎊”及美金,而大馬交易所原棕油則是“噸”及馬幣,在轉換單位後,會發現其實從開始至今,原棕油與大豆價根本沒脫離,兩者溢價仍然維持在100美元左右。
根據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厄爾尼諾並不會明顯地影響大豆產量,並預計在今年裡,大豆產量仍有大量存餘。對於一個理智的人而言,就算原棕油會因天氣大跌,但只要大豆價格偏低,還是能以大豆煉油,根本不需要急著買原棕油。
不能否認的是,厄爾尼諾確實使原棕油產量下跌,但原棕油價格走高,並不純粹因為天氣,背後還有數不清的因由。
投資方式千百種,應該見樹也應該見林,見樹不見林或見林不見樹,可能會忽視當中的危與機。功課做得不夠就貿然投資,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文:陳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