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調降中國信評展望的爭議進一步升溫,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表示,根本不care(在意)信評機構給的評級。
中國評級爭議升溫
中國財長的回應,等於對這家信評機構投以不信任票,這相信是近年來政府財金首長對評級機構作出的最不屑評語,突顯了強國人的強悍霸氣,跟本不把信評機構放在眼裡。
樓繼偉是在上週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年會》,回答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提問會否與評級機構進行溝通時,作出這番回答。
樓繼偉還提及,“希臘出那麼大問題的時候,它的評級當時高於中國,所以我們不必去‘拜碼頭’溝通”,明踩該機構的評級不靠譜。
穆迪3月2日出於對中國債務負擔加劇的擔憂和政府改革能力的質疑,將中國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不過仍確認中國長期優先無擔保債信評級為“Aa3”。隔天,穆迪還下調了中國最大的電訊公司和兩家最大銀行的評級展望。
在有關報告出爐之後,中國官媒就和該機構展開隔空交戰,頻頻發表評論和報道,指報告不公平、有所偏頗和涉及西方陰謀論。而中國財長最新的談話,則把這場爭議推向了最高點。
中國顯然有資格完全不給臉穆迪機構,因為在穆迪下調展望之後,市場毫無負面反應,中國的主權債券相關指標並未發生重大變化,離岸人民幣不貶反升,也沒有資金趁機沽空中國市場。
但必須一提的是,中國債券市場以國內投資者為主,現時中國境內債券市場規模高達7.4兆元,惟離岸中資美元債券規模少於2千700億美元。債市表現沒有變化,主要由於離岸市場規模較小,而且國內資金強勁買盤撐場。
同時,近期美國聯儲局鴿派抬頭,升息步伐放慢,令美元處於弱勢,外資重新流入本區域,令亞幣包括人民幣也相應報漲。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勢力依然強大,因此可以傲視信評機構的下調行動。
相比之下,大馬也曾被信評機構唱衰和下調展望,政府和國行只能幽幽抱怨:國際信評機構不瞭解我們,過度低估了馬幣的實際價值,無力作出強力反擊。
惠譽在2013年將大馬展望下修至“負面”,掀起巨大波瀾,令馬幣和馬股成為外資拋售的目標。大馬的家債和國債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儘管政府全力展開改革重組和財政鞏固行動,外資仍不信服。
外電之後也言之鑿鑿的報道,惠譽有50%機率將大馬降級,令市場更是心心惶惶,投資者如驚弓之鳥。
一直到去年7月,惠譽最終宣佈將大馬展望調回穩定,為市場捎來意外驚喜,投資者才鬆了一口氣,股匯市勁漲,令糾纏大馬多時的降級陰影終告消散。
至於今年1月,穆迪出手下調大馬展望,由正面下修至穩定,市場則未再作出太大反應。因這只是和其它兩家國際信評機構的展望看齊,並無降級之虞。
國際信評機構掌握評級的話語權,有如操生殺大權,小至一家私人企業到一個國家,所發行的債券都要通過信評機構的關卡才能贏得投資機構的信任。
不過,在過往多次的金融風暴中,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信評機構都看走眼,無法及時提出警告,令它們的聲望大跌,許多人批評它們後知後覺,行動慢半拍,甚至是落井下台,在企業和國家面對問題時卻給予負面評級。
電影《大賣空》中就重演了有關情節,評信機構表示,如果不給予客戶更好的評級,生意將會被搶走。這令信評機構的形象受到重大打擊。
在現實的投資世界,信評仍無處不在,不少投資者依然依賴信評指引,不過,信評機構的光環已經消退,對於它們的分析和評級,我們應多加判斷,在評級機構給人評級之余,我們也必須好好給這些機構打分。(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李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