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者強力反彈下,大馬政府“從善如流”,廣邀業者會商,終於推出改良版的外勞人頭稅。
最新版本的稅率遠低於原本建議,看來業者都相當滿意和欣然接受,一場人頭稅鬧劇完美收場,可說是皆大歡喜。
根據分析員的說法,最新稅率令業者鬆了一口氣,新增成本對種植業者和膠手套業者的盈利受影響程度不到1%,可說是不痛不癢,屬於可承受的舒適水平。
這顯示了業者抗議奏效,成功令政府低頭,爭取到更合理的人頭稅漲幅,成了大贏家。
在政府最初的建議下,製造和建築業的人頭稅暴漲100%至2千500令吉,而種植業的人頭稅也從590令吉飆升至1千500令吉,令業者大感吃不消。
更重要的是,政府之前完全未和業者溝通洽談,便直接宣佈馬上推行新稅率,商家措手不及,因而群起炮轟。
如今種植業外勞人頭稅漲幅僅為8.5%或50令吉,相比原本建議是增加154%或910令吉,漲幅幾乎微不足道,至於製造和建築業外勞人頭稅漲幅48%,則難免會有衝擊,但比之前的100%漲幅好太多。而且新機制只針對西馬,東馬完全不受影響。
這次政策急轉彎,再次突顯了政府決策粗糙、行政作業差勁和朝令夕改的弊病,最終被迫作出調整,政府收入將低於預期,似乎是這場風波的輸家。
不過,且慢,天曉得這是否為政府的抬價策略,一如市場上的商家,故意先調高價錢,再等你來殺價,最後你以為成功砍價省到錢,其實卻是商家賺到了。
過往政府也經常出此招,例如宣佈高速大道超高的過路費,在面對各界反彈後才降低收費,到時人們便不會再吵。因此,政府這次也可能是重施故伎,照樣達到增稅目的,因此也是贏家。
在新機制下,外勞在大馬繼續如魚得水,企業將樂於增雇外勞,不急於提高工資來吸引本地員工,外勞繼續成為大馬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勞動力來源,政府希望減少過度依賴外勞的目標將成泡影,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淪為空談,最終,大馬經濟將成為最大輸家。(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李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