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民往往抱怨消費價格指數(CPI),並不反映實況;因為,裡頭的一籃子貨品,民眾一般需求的並未包含在內,非必需品則可能佔很大比重。
因而,基層中感覺通膨已張牙舞爪,然而大馬的CPI律律不動和繼續歌舞昇平,民眾總對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國家銀行總裁級專家,近年注意到這個趨勢,若這個耗費人力與資源的而蒐集的指數不能反映實情,那是沒有意義的。
緊接的行動中,大馬統計局就出台了CPI質與量的轉變,有別於以往的“固定比重指數(簡稱固指),目前是更為靈活的鏈帶比重指數(鏈指)。同時,一籃子物品,也由以往的510增至530項。
這當中,在籃子中加入32種物品,另12種非普遍物品受剔除;剔除物品包括木薯葉、水桶和修電視服務,至於加入的物品包括印度香米(Basmati Rice)、巴丁魚、奶酪、黃糖、蜜糖、家居裝飾鏡、竹/藤蓆、止痛藥乃至民宿、SPA配套等。
根據馬銀行研究,政府從今年1月起,就使用了鏈指來衡量,而且新添加的一籃子貨品,乃根據2014年所進行家訪所得數據而加入。
為了考量消費稅(GST)2015年4月實施後,對人民生活拉動多大的衝擊,大馬統計局還打算展開2016與2017年家訪,依據人民、家居消費模式就價格效應所作調整,而更具體反映實況。
馬銀行經濟學家蘇海米認為,CPI中一籃子貨品和比重,依時局變迭而作適當更新,這樣才能反映價格改變對生活水準與生活方式之衝擊;他們的消費模式也因價格、收入和替代效應作調整。
在朝向鏈指之當兒,統計局結合2015年12月CPI權重之數據,這個仍使用去年12月價格,而仍保持的一籃子貨物表的混合指數,以更為平衡,照顧面也更為全面。
以前有人揶揄“畫家不知漁人苦,猶愛獨釣寒江雪”,要體恤生活線上掙扎的民眾的疾苦,有個到位的物價指數衡量民眾所受生活壓力固然最好,也受到讚揚。
然而,更重要的是,國家要有勤政愛民的領袖,常常到民間活動,才真正感受到民間疾苦!(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