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用餐,“被砍”是多麼不美好的感覺,即使美食當前,再也不會有下次!
印象深刻的“被砍”,其一發生在登州瓜拉伯浪;那始自東海岸“沙灘、陽光、海風”乃至飛瀑流泉之旅,連日馬來餐後換換口味嘗鮮的念頭,卻讓鎮上唯一華人餐廳砍菜頭的不悅感覺至今難忘!價格是鮮活熱辣、食物卻是欠鮮難吃,即便有西海岸椰花酒的沁涼也難壓奔竄之氣。
另一體驗是在波德申附近的蘆骨,時際新年期間,一家大小同菜式價格可在吉隆坡或巴生用上兩餐;換作是社交媒體普及的今天,殺鵝取卵的經營法,準會關門大吉或生意一落千丈。
上述兩大不完美體驗,讓個人總結經驗,即不在華人佳節期間光顧華人餐飲、就讓他們好好休息過年,因為還有兩大友族餐飲,不因春節而挨餓。
即使無法避免,其前提是要能熟悉售價和漲幅是否合理,否則不必辛苦別人又委屈自己!
其二,是選擇人流較多的光顧,雖然這考驗耐性,然而卻因人流多、食材轉換也快,新鮮度夠;這類食肆店面通常不會漫天開價,客似雲來、薄利多銷相信是其經營境界!
其三,若是在社區或熟悉的城市消費,一般都會選擇熟悉的,或者親朋戚友推薦作為消費指引。其四、未有標價之食肆,一概不光顧。
近年,二、三線城市飲食價格,也有直追吉隆坡、新加坡之勢;譬如最新適耕莊朋友提到的,魚米之鄉因旅客的到來,價格已不再價廉物美;若以份量無法與隆市比看來,價格反有趕超現象。
亞洲經濟走緩,歐美經濟還有待復甦,大馬2月通膨至4.2%,薪資增長與馬幣貶值等侵蝕購買力,價格比較敏感當兒,生意要先可持續才最要緊!
餐飲業除了要將心比心,即便政府在展示標價監控不力,也要主動標價、以客為尊和最佳實踐,才能留住客戶、客似雲來。(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