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居住濕地或海濱者,都知道榕樹威力其大,在海濱能耐澇,還能防止土蝕海蝕、強浪或海嘯來襲時,能緩衝受襲之破壞程度。
榕樹一旦移植到山頭,枝繁葉茂後,其他樹絕難比鄰而生。榕樹獨霸一方,除可根深獲取水份,還長出很多氣根汲取濕氣,不管多炎熱乾旱總能存活。
榕樹總是向下深深扎根,漸長時往往圍成圓環狀之防護性強生態,加上樹幹粗大具韌性、很多支柱根支撐主幹,總能耐強風吹刮,鮮少有被連根拔起之憾。
大馬經濟結構漸顯得式微
不幸的,我國的經濟結構,由獨立初期到千禧年後,公共領域為民間企業防風擋雨、防經濟海嘯的功能,越發因國家領導人的變迭與貪婪,而漸漸顯得式微。
相反的,政府相關公司(GLC)乃至舉世聞名的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就猶如移植到大馬經濟沃土的榕樹,因不斷向下扎根和枝繁葉茂,不僅阻斷其他原生樹種的生長,也妨礙更多小企業的茁壯成長。
過去多年,國家領導人皆率領私人界往外國探討經貿契機,近年國家企業與民間企業爭食,以致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推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仍由公共領域擔綱。
國家銀行有識之士如總裁潔蒂、副總裁拿督蘇利斯博士與其同僚乃至很多學者,洞察到這種現象對整個國家經濟結構的健全發展非常不利。公共領域搶走了私人界推動經濟發展的“司機座”,總出現太多利益衝突,這種畸型狀態需及早矯正過來。
早前,國人見識了GLC的種種“弊端”,雖然目前很多這類公司已轉虧為盈了,不過亦是投下國家很多資源才達致的!
再說,類似國防、電訊與能源領域的GLC,基於策略與非競爭性性質之考量,很多時候仍得國人為其未達一定標竿而買單,“肥了國企、瘦了人民”是其一大詬病。
更因關起門來做生意沒有臨場實戰,也導致相關領域缺乏競爭性,其中以電訊領域之大馬網速,仍落後很多國家,先天不足之缺陷,大大限制獲取更大經濟蛋糕之契機。
近年的1MDB事件,自從爆發26億令吉進入私人戶頭,過後該事件引發多國聯合調查,整個國家的資源與重心,乃至多少人員的調動,似乎皆放在如何蓋住這個黑洞上,於大馬國譽有很大打擊。
1MDB去年12月成功以23億美元,脫售所有電力資產予中國核電公司,過後以17億美元把馬來西亞城60%股權脫售予中國鐵建股份集團和依斯干達依海集團(IWH)。
馬來西亞城被視為城內的中央交通樞紐,整個綜合發展計劃潛能無限,中國鐵建宣佈在大馬設立區域中心更是良好進展,尤其其後蘊含馬新高鐵的籌建,乃至最終延伸雲南之泛亞高鐵,發展格局很大。
然而話說回頭,若由國家公共領域護航這類計劃的推進,國家扮演便利提供者角色,少了國際社會對1MDB的窮追猛打,事情可能就少橫生枝節而進展更為順利。
未來,如何回到原點,讓國家體系用更多心力與資源,護持私人界與企業的成長,將使我國經濟結構朝向更健全的大方向。
目前大馬國家經濟結構下,GLC乃至另類國企不斷向下扎根和枝繁葉茂,阻斷其很多小企業的茁壯成長之勢。這種結構不會被連根拔起,就像移植在公園的榕樹生態一樣,它最懼怕樹“寄生”,那種寄生其上的不起眼物種,會令它慢慢失去活力乃至枯死。
當GLC乃至另類國企失去活力或病入膏肓,而私企又無法壯大,甚至愈來愈多要寄生在國企上,這種經濟結構的避險與永續性,是否能擋住外圍大浪和海嘯來襲,還真令人深思和省思再三!(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張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