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彭亨州王儲掌控的陸盛(TMAKMUR,5251,主板種植組),2014年7月上市馬股,上市首日曾書寫69仙或55%溢價,是當年股價表現最佳的IPO。
然而,上市不到兩年後,陸盛卻於上週一(26日)接到幾位聯合大股東的私有化提議,以東姑阿都拉為首的投資者建議以每股回退1令吉80仙的方式買斷剩餘股權,然後讓陸盛從馬股除牌。
以IPO時的1令吉25仙發售價計算,大股東提出的1令吉80仙私有化出價倒也合理,除了比發售價高出36%,也比消息宣佈前的1令吉47仙最後掛價高出22.45%,小股東整體仍小有賺頭,不至於賠錢退場。
不管怎樣,有錢賺並不足消除人們對大股東突然提出私有化的好奇心,畢竟上市不到兩年即展開私有化的例子,不太常見。
對此,全購方的解釋是私有化能讓其他股東實現投資價值,賺取22至30%溢價,股票流通量偏低也是考量之一。(這當然只是一般官方說辭,沒有投資者會盡信)翻閱財務資料,從事種植和產業發展業務的陸盛,在2015年的淨利是5千341萬令吉,相當於每股盈利13.42仙,每股淨資產值(NAV)則為1令吉零6仙;以此作準,私有化出價相當於13.4倍過往本益比,或NAV的1.69倍,估值不低,大股東看似沒佔到多少便宜。
然而,這反而使陸盛的私有化顯得更加離奇,較專業的小股東甚至在消息出爐後猛翻財報,看看自己是否看漏了某些“隱藏價值”。
這造成陸盛在彭亨州的鋁土礦業務再成為焦點。
幾個月前,彭亨過分開採鋁土礦引起的污染問題引起全國關注,也使鋁土礦開採活動備受非議;事件爆發後,政府決定讓業者暫停運作3個月,以重整鋁土礦運作流程。
作為上市公司,陸盛當時的地位非常尷尬,因該公司也是其中一位鋁土礦業者,在人們抨擊業者為求暴利而枉顧環境時,陸盛卻得把其在鋁土礦業務的豐厚利潤和賺幅在財報中攤開,無所遁形。
因此,陸盛大股東決定以公平價格在上市21個月後展開私有化,不排除是為了避免類似尷尬再次上演。
更何況,若彭亨鋁土礦行業因早前引起的問題而被迫整合,陸盛未必不是潛在受惠者之一呢。(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