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第11屆砂州大選於5月7日和平落幕,以原住民佔多數的內陸區依然是國陣最強的堡壘,但城市地區華裔選票出現分歧,不再全面一面倒偏向反對黨的現象卻令人深思。
他們的改變,是基於對新領導人的期待,還是被開明政策打動?抑或是為了個人福利及經濟考量?相信以上因素皆有,但背後最大的支撐點來自於官民的互相信任。
同樣的政黨,2014年換了領導人,在2年內竟然成功拉攏部份華裔選票逆轉,這或許可歸功於“認同感”——即你認同我,我也認同你;你維護我的權益,我擁護你,選民投桃報李,回饋領導人的主動接納及包容。
認同感是目前華社族群最缺乏的存在,砂州首長丹斯理阿德南政治智囊團針對此需求下手,除了贏取民心,很大可能出於經濟考量因素,畢竟華人在砂州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一直以來都是砂州最富有的族群,若獲得華裔支持,攜手推動砂州經濟轉型有望事半功倍。
華裔為砂州第二大族群,只佔了砂州人口的24%,國內卻有多位華裔企業家來自砂拉越,橫跨木材、房地產、建築、棕油、媒體業等,而在砂州大小城鎮,華裔多數經商,在主要大街上,多數是華人商舖,領域橫跨各行各業,一些華裔商家甚至深入偏遠內陸地區,獲取原住民商機。
阿德南接受牛津商業集團(OBG)訪問時強調,砂州發展沒有族群之分,商業領域還有許多共享及更大的競爭空間來推動經濟更快速及有效發展。
他指出,在砂州郊區,基礎設施依然以傳統方式建設,加速發展郊區經濟需要可開發及與世界接軌的經濟活動支撐,其中物流將是開通郊區經濟效率及產能的關鍵因素,讓傳統郊區生活得以轉型至現代經濟。
對推動經濟採開朗態度
由此可見,他對於推動經濟發展採取開明態度,而這正是經商最需要的模式,讓所有人公平透明的參與競爭,以最低成本建設,開通物流網絡創造就業商機,唯有人民從中受益,經濟才能夠有效增長。
如果說前任首長敦泰益瑪目時代給砂拉越帶來的是原產品經濟,接棒首長位置的阿德南,首要任務是降低對原產品的依賴,多元化砂州經濟至能源、海產養殖業及出口食品,這些發展都需要開墾精神去推動。
根據過往歷史,刻苦耐勞的華人是最佳開墾人選,哪裡有金就往哪裡去,從以前的淘金礦工,到蠻荒之地開墾新區,華人的“冒險”及“掘金”精神是其他族群難以超越的,而這剛好是阿德南新政需要的經濟助力。
但如今隨著科技的普及化,新一代的砂州華人比先輩更講求實際經濟效益,教育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出路,也看得更遠,不僅期待有遠見及開明的政府妥善管理砂州資源,也希望受益於砂拉越經濟轉型計劃。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的選票回流,是華裔為考驗阿德南施政所投的信任票,若他在未來的表現不如預期,華裔選民還是有資格在下一屆州選收回這個期許,重投反對黨懷抱。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