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6%消費稅,大馬經濟成長會不會更好?
排除稅務架構調整、政府稅收增加等層面,單從過去一年的大馬經濟成長表現來看,說消費稅是拖累經濟的最大兇手也不為過,畢竟我們所得到的數據和看到的現象一一顯示,消費稅對內需的影響,不只是幾個月的衝擊,而可能是超過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壓制。
雖然去年大馬同時也面對出口放緩、原產品價格波動及馬幣貶值等狀況,但這些問題多數是外圍因素造成,如供需問題、貨幣政策及全球經濟放緩趨勢,並不在政府或企業可掌控範圍內,可是消費稅不一樣,實行與否、徵稅多少,全看政府意願。
諷刺的是,大馬消費稅實行在錯的時機,若提早3、4年前經濟向好時期開始,市場資金充裕,人民亦消費得起,政府的消費稅所得或許比去年還高,但考量大選因素,消費稅被逼延後至2015年4月1日才生效,卻不巧遇上全球經濟放緩、資金匯率市場動盪,導致大馬經濟陷入內憂外患局面。
從去年至今,觀察大馬經濟成長數據,可謂一季不如一季,2015年第一季,即消費稅開始之前,許多人趕著囤貨和購買大件商品,推動第一季經濟成長5.6%,第二季受消費稅影響,經濟成長按季下跌0.7%至4.9%,第三及第四季經濟成長則按季跌0.2%,至4.7%及4.5%。
2016年第一季跌勢加劇,經濟成長下滑0.3%,從4.5%跌至4.2%,但罪魁禍首不再是私人消費,而是外圍需求及原產品價格走低影響,對此進展,大部份分析員認為是消費稅效應減退所致。
由此可見,消費稅的推行,令人們謹慎或縮減消費,從而加深了2015年的大馬經濟跌勢,亦是消費情緒掉到谷底的最大因素,這可從大馬經濟研究院(MIER)過去一年的消費情緒指數中獲得證實。
該機構2015年數據顯示,消費情緒按季走跌,並在第四季跌19.2點至63.8點歷史新低,超越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最低水平,不過,隨著消費稅效應消退,2016年第一季消費情緒回揚9.1點至72.9點,但依然低於正常水平。
這意味,消費情緒剛開始好轉,但還不到非常積極正面程度,任何海內外利空因素衝擊,如馬股下跌、馬幣再度走疲、失業率走高、津貼合理化等都將削弱國人的消費能力,導致內需進一步走疲。
顯然,對於消費情緒回溫跡象,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是,大馬經濟即將擺脫消費稅陰影,悲的是,此回溫跡象是否只是曇花一現,因目前的經濟局勢比2015年更詭異難測,即使沒有消費稅威脅,外圍還有其他更多不穩定因素,等著考驗大馬人的消費智商及決策者能力。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郭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