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145座獎項的美國電影《自由之心》,講述一名黑人被綁架後,淪為奴隸的故事。故事發生在美國已經廢除奴隸制度的1841年,距離今天已有175年,但很難想像,奴隸制度依然存在於現今的社會上。
根據《2016年全球奴隸指數》調查,世界上仍有4千580萬人活在現代奴隸制度當中,把版圖縮小至大馬,在這片希望在4年後,成為發展國的土地上仍有12萬8千800名奴隸。
大馬獲得CCC評級,根據該網站說法,CCC代表政府對現代奴隸採取有限行動,也有跡象顯示政府在一些措施上滋生現代奴隸問題;而保障權益的服務,大多以非政府組織提供。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此調查缺乏準確性,但其實並不然。
大馬向來都在美國的《年度人口販運問題報告》中列為第三等,但因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美國不得與販賣人口國簽署協議,才把大馬“升等”至“觀察中二等”,根據美國勞工局報告,大馬電器及電子業中,共僱傭約35萬名現代奴隸。
在大馬,最常見的現代奴隸當屬幫傭及外勞,這些勞動人口得到的報酬低於本地人之餘,自由也被限制。幫傭被禁出門,外勞被扣留護照,對於雇主而言,他們所作所為只是為了確保“自己”的傭人不會到處鬼混,外勞不會逃跑。
擁有“我的傭人”及“我的外勞”這種想法,因此可以限制他人自由,不就是將人類視為奴隸嗎?
早前政府宣佈將進口150萬名外勞,後來因人民反彈而作罷;但稍後因老闆們高喊沒人做他們的廉價工,政府又表示將逐步放寬,允許一些領域聘請外勞。
不少經濟學家都曾表示,依賴廉價勞工是毒藥,這將縱容企業的惰性,在科技發展上慢於其他國家。雖說如此,私人界卻對這些用小錢“請”回來,不需要給予與大馬公民相等權益的奴隸愛不釋手。
德國服裝品牌阿迪達因亞洲人力陳本不斷上揚,日前宣佈將工廠搬回德國,以機器人造鞋。這顯示人力成本確實能逼企業轉型,以科技取代廉價勞力,但對於希望成為高收入國的大馬而言,政策似乎背道而馳。
以大馬經濟成長速度,在2020年很大可能成為高收入國,就算在2020年完成不了此宏遠,只要經濟繼續發展,在過後的1至2年內成為高收入國不是難事,但這不代表大馬是“發展國”。
除了人均收入以外,發展國也需要在人權上有相當的發展,不然,就算成為高收入國,又有甚麼意義?忘了人的經濟,又有甚麼價值?(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陳林德)
chowkw
i went to fren wedding, saw a few 'kakak' stay outside the dining hall to babysit their young master. No wonder they are called the modern slave
2016-06-03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