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股今年首季業績表現差勁,在總結整體表現後,市場不跌反起,這可是應驗了壞消息證實後,反而是重新進場的良好時機。
馬股往往是預先作出反應的投資場所,若要在股市佔優勢,或是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準確預測未來趨勢,預先作出剖析及預測,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在上市公司最新業績尚未出爐之前,一些股市投資者或證券行已預先為股市或個別股項把脈,以期搶得先機事先採取行動,特別是市況不好時,選好棄壞或先行逢高套利,以在股市投資取得優勢而從中得利。
其實,在進入5月份股市財報節季之前,市場即開始傳出諸多臆測與消息,包括一些眾所周知的市場發展或訊息,若是投資者“獨具慧眼”,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深入訊息或蛛絲馬跡,投資贏面肯定比他人更勝一籌。
大馬整體經濟成長依然達到逾4%水平,比其他區域來得好,惟市況卻是持續低迷不振,消費者情緒低落,扮演市場“資金水龍頭”的銀行業採取謹慎營運態度,更為嚴謹地進行放貸及改善本身的資產素質,業績表現肯定較為緩和。若是預先作出準確預測,相信不會在銀行股類中吃虧。
事實證明,新出爐的銀行股業績皆出現放緩現象,一些銀行首季賺利更是大跌數十巴仙,若是拿捏得宜,比別人先走一步,哪有吃虧的道理?
馬股今年首季業績整體表現差勁,其中較多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落後市場預測,憂多喜少。其實,或多或少市場已經在業績出爐之前作出反應而大跌,馬股綜指在5月份即重挫46.73點或2.79%,結果業績出爐後證實是如此,在在顯示,股市有“未卜先知”能耐的投資者。
在股市中,市場的訊息獲取往往是不對稱,一般散戶投資者要獲得較準確及高素質訊息的機會較渺茫,惟有等待業績表現或訊息確認後才作定奪,重新調整投資組合,相信仍可達到“亡羊補牢”之效,若沒有賺取利潤,至少可把虧損降至最低點。(星洲日報/投資致富‧投資茶室‧文:李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