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拳王穆罕默德阿里逝世,新聞閱讀軟件幾乎被他的新聞洗板,受媒體如此重視,除了他在擂台上的戰績以外,也不外乎他據爭議性的政治主張,及過人的膽量。
英國拳擊手在亨利庫珀在1963年與阿里交手前曾表示:“每個英國人都憎恨他的膽識。”
小時候的阿里,會命令弟弟用石頭丟他,以躲避石頭訓練敏捷度,除了出自於自信以外,也有點像是“逼狗跳牆”,讓自己在處於危險之下激發潛能。
除了阿里以外,一些耳熟能響的現代偉人,都有相當大的膽量。
1989年,昂山素季在全國為選舉巡迴造勢時,碰上軍人阻擾,警告若不後退就開鎗。昂山素季要求同行者避開,獨自走向鎗口,最後軍人並沒開鎗,昂山素季撿回一條命,而這事蹟也為她樹立民主英雄的形象。
在商業世界裡也有不少因膽量而締造的傳奇。
扎克伯格、喬布斯、比爾蓋茨這些科技界的巨頭都放棄了穩定的路,在沒完成大學就開始創業;“股神”巴菲特也不相信分散投資這一套,選擇把所有的錢投資在自己相信的項目上。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不敢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代表你對你的投資沒足夠的信心。”
但這些都是商業傳奇,世界上不敢跨出舒適圈的人也比比皆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通過鼓勵創業刺激經濟,但卻沒太大見效,截至2015年,日本仍是發展國當中創業率最低的一個國家,人們更傾向於在大企業打工,多於發創業夢。
人們越來越不敢冒險的傾向不僅只發生在日本,向來出現不少創業家的美國也出現相同狀況。
根據考夫曼(Kauffman)基金調查,在經歷次貸風暴後,美國創業人數就下跌了30%,儘管近期經濟始回穩,但還是沒反彈的跡象。
除了創業以外,目前的投資風險胃納也變得越來越小。
說投資,以前是把錢用在建設或者開創新業務上,但現在,投資幾乎就跟買股票基金脫不了勾。
雖說把錢從一個公司挪向另一個公司確實符合經濟學對於投資的定義,但如果這些錢到最後沒用在企業擴展或投資在實質的東西上創造價值,這些投資都只是在製造泡沫。
此外,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投資者就會把錢挪向安全的資產上,就如近期美國“說”升息,市場所有的游資都流到這些穩定的資產上,連雨都還沒下就開始撐傘。
把焦點再放大,就連國家都無法嘗試一些新的方法改善經濟。
日本及歐洲因為經濟成長問題,通過傳統的刺激措施方式刺激市場(放寬資本),美國說升息,但只要數據稍微有一點不如意(若中國股市大跌),如一再延遲;中國也因怕經濟放緩情況太嚴重,借出更多錢刺激市場,不少經濟學家都認為這只是在製造更多泡沫。
雖然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應該停止這些措施,也口說負責任金融、永續性發展,但卻沒有人敢改變目前的經濟模式,5月底的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得出的結論僅僅是“我們會正視這問題”。
這不是提倡人們有膽無謀地亂闖,只是鼓勵他們在對的東西上,拿出一些膽識。(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陳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