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是清初戲曲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其中一段唱詞,講的是昔日國都王朝的興亡,與華人社會中流傳的“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不謀而合。從茁起,輝煌到沒落,恰恰是許多企業所上演的三部曲。
家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傳承這一項,隱藏在傳承背後的,是家族企業如何永續發展,從而逃過“富不過三代”的命運,大馬新一代的企業接班人如何看待此課題,他們又準備如何破解這道魔咒?
隆雪中總配合110週年紀念特刊舉辦了一場企業接班人對談,且讓我們聽聽這些企業新掌門人暢談如何才能富過三代。
這場對談的主持人為隆雪中總青年組主任/多美集團(TOMEI,7230,主板消費品組)董事經理拿督吳逸平。
出席對話者為:
●拿督李耀祖(IOI集團首席執行員)
●蔡少傑博士(隆雪中總總秘書/蔡佳峰父子有限公司董事經理)
●宋永康(隆雪中總福利組副主任/廣源機械五金(1976)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有全(隆雪中總資訊工藝組主任兼青年組副主任/Cornet Research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
●胡漢林(隆雪中總建築及地產組主任/城市摩多集團董事主席)
●黃和平(隆雪中總110週年紀念特刊小組主任)
其中,胡漢林在出席企業接班人對話後,於今年6月不幸去世,一場精彩的企業接班人對話,成為他的最後證言。
透視人性
富至五代
儘管“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考驗著每一代的企業接班人,但是,廣源機械五金(1976)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永康指出,在馬來西亞也有第四代的公司,皇家雪蘭莪(ROYAL SELANGOR)就是最好的例子。據他所知,他們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必須在公司服務。
“富不過三代是前人的看法,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歐美企業也過了三代,有些西班牙企業甚至到第五代。”
他表示,現在的大企業已經有專業經理人,家族成員可能只是在董事部。
多美集團(TOMEI,7230,主板消費品組)董事經理吳逸平也認同,第二代第三代受教育高,公司管理也走向專業化。
蔡佳峰父子有限公司董事經理蔡少傑表示,歐美很多企業也是一兩百年的,還繼續發展,而且是屬於很難管理的企業,他們已經打破富不過三代這種說法。這可能是他們在教育方面做得更好,從小家長就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我覺得,家族企業的傳承責任首先還是在大家長,大家長要為企業選擇一個繼承人,有能力,有胸懷的。當然,手指有長短,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就要看大家長怎麼選,也要看生意的性質。”
譬如郭鶴年,他的企業有酒店,有糧油,有不同的行業,酒店就由專業人士管理,把市場行銷做好就沒有問題。糧油浮動比較大,風險比較大,就交給侄兒管理,這是自己人,家族的股份方面永遠存在,長期來說公司還是由家族成員繼承下去。
“我覺得,家長的責任重大,我想起曾國藩用人的四個秘訣,就是廣收、慎用、勤教及嚴繩。家長要從子孫裡選比較能幹的,勤教培養。”
吳逸平表示,“我發現一個情況,即我們的父輩受教育不多,彼此容易合作,下一代受教育比較高,都堅持自己的理念,反而很難合作。”
舉一個例子,有一家德國公司,他們有一百多年歷史,原來德國家族企業有這種做法,這個家族有兩個家庭
“我們行業的德國公司就是用這種管理方式,他們有一個董事部,也有一個Supervisory Board,成員不是來自家族,而是當地的法官、律師、會計師或是專業人士來監督公司。”
信託機制有利弊
Cornet Research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李有全表示,生意不管幾代都可能倒下來,但是比較正常的是,後代分散了,每一個後代都過著富裕的生活,其實是財產分了,再各自發展。有些人可能做得很成功,但是,一分家後,力量就分散了。
他認為,不把財產分散,而是放在信託機制內,家庭成員都有機會根據需要而分享到家族的財富,譬如解決孩子的教育費等。有能力的可以進入公司,外人有專業能力的也可以加入公司,在社會上就看到家族企業的牌子還存在,就打破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但吳逸平指出,當你成立信託機制的時候,下一代可能就會太安逸,他不擔心自己的前途,就不會創新。
李有全就表示,他認識一個家庭,他們成立信託機制,有3億財產,有些成員就真的不必做事情,但是,有能力的則還是加入公司,憑個人的能力,幫助公司發展。這樣的信託機制並不影響家族企業的運作。
胡漢林指出,“我對信託機制的看法也有所保留,它有功能,也要看家族的結構。我們家族現在也在討論,成立信託機制限於教育用途。不涵蓋生活費是因為免得讓家族成員失去鬥志。”
建立家族會議結構
IOI集團(IOICORP,1961,主板種植組)首席執行員李耀祖坦承,當家族企業發展到第三代和第四代,每一代人數也許越來越多,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進入公司,要看個人的專長。
他指出,必須關注家庭成員的溝通問題。以IOI集團為例,“我們在公司內有很多會議討論,在家庭內的討論會議就很少。家庭成員之間也許是吃飯,但是,不是真的有正式的會議,沒有議程或是一個很適當的環境討論家庭面對的問題。”
“當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家庭問題就不僅是家庭問題,而是關係到家庭對企業的影響力,也是企業對家庭的影響力。”
李耀祖認為,西方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他們有不同的結構來處理,有一套系統化的“家庭監管”。
而在監管內,要談甚麼呢?首先要瞭解家庭企業3方面的問題:一就是公司“擁有人”,第二就是“家庭成員”,當然,這兩者是聯合的,在不同時候扮演不同角色。第三就是公司管理層。管理層有時也是家庭成員,有時不是。這要怎樣配合?
在家庭監管要討論的是,第一,當家庭成員多時,就要有決定,用甚麼標準衡量誰可以進入公司,可以擔任甚麼職位?誰的職位比較高?到底是根據輩份或是能力?
第二,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管理,進入管理層,但是,他們可以成為股東,這麼一來,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
如果公司成功有利潤,大致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還是要攤開來講。家庭成員要瞭解,有時公司為了擴展,就會少派股息,不在公司管理層的人可能就不瞭解這點,就必須讓他們瞭解公司的情況。
溝通後的平衡點
大家比較容易接受
他們也要反映自己的需要,譬如孩子需要教育費或是要買房子,這些都可以提出來。
重點是要有溝通,家庭會議也要有結構,就像公司有結構有例常會議,家庭也需要有這樣的討論平台。重點就是要有溝通。
“我們也要知道,家庭企業因為比較有凝聚力,長遠發展來講,比較有方向感,比較成功。”
股東,家庭和管理層都要知道彼此息息相關或是相互相依,並不是說要專業人才管理,家庭成員就不能參與管理,最主要是要溝通互相瞭解,溝通後彼此要找到平衡點,彼此妥協。溝通後的平衡點大家比較容易接受。但是,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不簡單。
不要把兩隻老虎放在一起
企業新生代主要成員各自發展,不要全擠在家族公司內,或可讓家族企業避免因內部鬥爭而垮下來,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上一代領導人一早做好接班人的完善部署和安排,企業傳承將可走得更遠。
上一代的決策是關鍵
李有全說,“我們一直說家族成員要加入公司,其實也未必。”
他指出,有兩個例子可以參考。以李嘉誠來講,他的小兒子李澤楷有不同的理念,他選擇獨立發展,也做得很成功,所以,家庭成員不一定要進入家族公司。如果他們有自己的理念,應該給他機會讓他出去外面闖,成功了也是家族的成功。
還有也是來自香港的郭氏兄弟,最近因為分家產而鬧上法庭。
吳逸平提到,“所謂富不過三代,核心的原因是看上一代怎麼安排,如果上一代做錯決策,把兩隻老虎放在一起就會打起來。這也沒有對錯。”
李有全說,“以李嘉誠來講,他的兩個孩子都是老虎,放在一起一定會打起來。分開後兩個都做大了,所以,上一輩的決策,是不是一定要集中在一起才能做大呢?”
李耀祖認為,李嘉誠很早就已經部署了這個策略,李家兩兄弟一開始就分了,如果後來才分,華人社會就會認為這是分裂。
至於分了之後還可以再成長,人們是否可以接受呢?
吳逸平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對錯。就像新加坡豐隆銀行的郭氏兄弟,他們一個在新加坡發展,一個在馬來西亞發展,兩個都有各自的成功,“我覺得他們是成功的。”
李有全也認同,“我們之前一直強調家庭成員應該進入家族企業,我們要想到,家族成員可能出去繼續發展。”
“我們應該還有另外一個思路,就是家庭成員不一定在一個屋頂下發展,還有一個模式就是再蓋另外一間房子。”
吳逸平表示,不管是幾代,最重要是有能力延續下去。也許有些企業現在的規模並沒有第一代那麼大,但是,可以延續下來,就是一種成功。
“企業的永續經營更重要。理想是一代比一代好,但是,環境問題等等,各種各樣的變化很大,生意能永續經營最重要。”
平衡公司擁有權與管理權
李有全提出,第二代和第三代企業面對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現在科技變化太快,管理層來不及掌握所有知識,那麼應該怎樣應對這變化?家族企業如果內部沒有人才應該怎麼辦?我們是否可以引進專長,做到尊重專業和充份授權?把權力放給外人,是一個很重大的決定。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但他認為,企業擁有權和管理權也不能完全分開。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當擁有權和管理權徹底分開時,管理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在引進外部的專才後,你要信任他,但是,又不能被他擺佈,對第二代企業的領導人而言是一個挑戰。如果處理得不好,公司利益可能就被傷害。這需要很高的智慧。”
吳逸平也贊同,當管理權和擁有權分開時,管理人就會只看重短期的利益,因為他們追求個人表現,他可能就罔顧公司的長期方向,傷害公司的核心價值。
吳逸平表示,多美集團從小企業轉型,就從建立品牌開始,將產品多元化。舊的員工比較有經驗,但是,他們沒有管理結構的意識,沒有擴展的理念,他們沒有想過怎樣開更多家店。現在我們有70家分店,擴展到越南和中國。
“雖然我們當時訂下新的目標,但是,內部團隊沒有形成,就對外尋找新人。2004年我們決定要上市,就開始著手準備,聘請專業人士加強團隊。
他指出,公司上市後,老員工也有成就感,他們覺得公司成功有一份他的功勞,上市計劃也同時教育他們,公司要成長必需做出改變。
先安內才能發展
家族融合永續關鍵
原本是工程師出身的李有全,在轉型進入金融界之後,看到很多大型家族企業的一些情況,其中家族溝通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沒錢的時候容易過日子,越有錢就越多問題。大企業到某個程度就會分裂,是因為不能集中力量做得更大。
他提到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這是一個很神秘的家族,他們的企業究竟分佈到全世界有多大,誰也說不清,但是,在有關金融問題上,你一定會看到他們。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家族企業,他們的新聞很少,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家族企業。
根據MBA智庫百科的資料,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久負盛名的金融家族。它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鼎盛時期,他們翻雲覆雨的力量使歐洲的王公貴族也甘拜下風。時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所控制。
胡漢林表示,他接班後,更看重的不是生意的理念,而是家庭成員的融合。在家族企業內,不管業務規模大小,家族成員的不融合才是企業失敗的最大原因。如果家庭成員彼此不和諧,有再好的計劃也不可能執行。
“當事業從沒有到有的時候路程很快,而當有了事業之後,就進入另外一個階段。難題就更大!這裡面有一個需要跨越的路,當有了事業後,這個家族究竟會開枝散葉,或是更融合更鞏固資源讓事業更上一層樓?我認為,家族企業成員的融合更重要。”
吳逸平表示,在家族企業,要把事業做好,一定要確保家族成員關係融洽,這是先決條件。
“我個人覺得,在我接班後,有很多理想,但是,因為挫折很多慢慢的適應了情況,做事比較實際。更重要的是,我父親和兄弟姐妹都很信任我,我父親說一家公司只有一個領導,當然我總是要聽取大家的意見,這樣做起事情來就比較順利,這就有了一個團隊,我知道自己可以做甚麼。”
結語:
“富不過三代”並非華人企業獨有的現象,百年企業關門的消息,古今中外都不時有之。企業無法長期傳承,其中一個因素是缺乏競爭力、不思長進、失去拼搏精神,終被市場大浪所淘汰之外,更大原因是企業家族成員繁多,彼此只顧著後代爭權奪利,搶分家產,而對於注重血緣關係的中國家族企業,如何凝聚家族的向心力,同時突破家族企業的窠臼,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標準的現代企業制度,將是新一代企業接班人最重大的功課。(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整理:李勇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