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全球贸易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些市场对于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依然脆弱。
因此如今的亚洲出口经济模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快速直接,制造业供应链的问题促使厂家们被迫寻找出路。
如今出口生产商单靠成本优势明显是不够的,除了外部因素如汇率波动和政治等风险不可控以外,还要面对如何突破产品附加值、进出口物流、营销渠道和供应链完整性等问题。
这都是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需要突破的瓶颈。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的外汇储备数据就显示,新兴市场外汇储备量正在面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快降幅,外汇储备下降,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容易暴露于外汇波动和美国加息等潜在风险的冲击。
新兴国首季外储跌3%
这些国家央行将无法利用外汇管理,来抵挡外部的市场风险冲击。
据报道,今年首季的新兴国家外汇储备总量减少了2220亿美元(约8330亿令吉),或下降3%至7.5兆美元(约28兆令吉)。
这对于新兴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业而言,是个不容小视的风险警惕。
过去十数年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资源和商品到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之间的消费者进行贸易。
而现在改变的趋势是,发达国家需向中产阶级消费者不断壮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服务和商品。
因此,随着亚太市场的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出口商的战略布局和思维转变尤为重要,出口商应该把商品销售目标,瞄准到日益壮大的中国和亚洲国家的消费者,而不是仅仅对准生产商罢了。
结合网上销售优惠 店面业务重现生机
至今东南亚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出口,以美元为估算的出口额平均下降约5%,大宗商品和汽车等商品都表现不容乐观。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数据也证明了这种疲弱现象,出口订单的下滑预测了未来几个月都会是严峻考验。
若是现实情况如此的话,这可能说明亚太甚至全球的经济模式出现了非季节性的结构问题。
单靠西方国家的项目投资驱动的亚洲出口可能会是短暂的,因为消费驱动的亚洲出口才能成为长期的经济实际增长。
中国需求减弱以及中国厂商的模仿和创新能力,已经把其过去的进口产品改变为出口竞争力产品。
亚洲生产率提升
过去十余年,中国制造产业需要不断升级,西方为中国提供了生产和供应链当中的高端技术、部件和成品,这种情景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随着这些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增强,亚洲整个区域的生产率不断提升,西方国家的生产率优势已经减弱。
如今亚洲国家之间的出口优势较量,亦是各自互补的商机,把供应链网的覆盖面做大对整体市场都是好的。
全球制造商目前都在探索如何让移动通讯、电子商务平台与店面实现网上网下双结合,希望从中发现新的市场增长点。
如今一些亚太国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发现,必须结合网上销售优惠,才能让频临萎缩的店面业务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