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中美科技战选边站?/Project Syndicate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25 Jul 2021, 08:09 AM

美中紧张局势加剧,可能形成深刻的全球科技鸿沟,迫使其他国家选择加入哪个阵营。

有很多严峻的情景,包括推动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科技之间不可调和的分裂,从飞机和汽车到机器人精密工程和电子商务支付系统无所不包。

如果这些情景成为现实,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将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零和竞赛以掌握前沿。

美国和中国都了解技术在推动本国经济和全球发展方面的核心作用。

他们也知道,掌握它并保护相关知识产权,可以增强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对持续增长和韧性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从中期来看,美国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主导地位以及生产关键部件的能力都面临严峻挑战。

例如,尽管尖端半导体由美国公司设计,但美国在全球产出中的份额已从1990年的37%,下降到今天的仅 12%。

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取得了所有进步,但在计算机芯片和飞机等许多产品的技术前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诚然,该国在众多制造业类型上已经形成了深厚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快速大规模生产的非凡能力。

大幅增加研发支出

它在专利和研发支出方面也名列全球前茅。但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很脆弱。

它每年进口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半导体,其中大约一半用于出口制造。

此外,许多与商品交织在一起的服务需要半导体来运行,比如安装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

其他有能力设计或制造半导体供应链中关键组件的发达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荷兰,都卷入了中美紧张局面。

对于这些经济体来说,地缘政治考虑不可避免地会与商业考虑一起发挥作用,需要仔细计算。

最有可能的中期结果是,随着各国加紧降低脆弱性,将出现技术分歧,但这种分歧仍将得到控制。

美国公司正在建设多家高端半导体工厂,而中国正在招募全球人才,并加大在半导体,以及生产半导体所需的软件、机械和设备方面的研发力度。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寻求不同选择。

这些包括结成联盟以确保关键组件的供应,发展他们在不同技术标准之间实现互操作性的能力,以及加强向全球市场提供更复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加强对美国和中国的谈判立场。

 

世界需要更大雄心

但从长远来看,世界需要更加雄心勃勃,加强多边措施,以促进全球技术合作。因此,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应该在更全面的背景下界定与技术紧张相关的问题。

他们应该首先回忆一下,经济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增长和福利。在亚洲,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尽管自然资源很少或根本没有,也都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部分是通过全球化实现。越来越多的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正在通过寻找利基和参与全球价值链来提升收入阶梯。

此外,任何经济体,无论规模大小或先进程度,都无法摆脱全球化又能确保其在所有高科技产品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享有关键零部件的安全供应,并具有运行指数级增长的复杂的生产过程网络的能力。

半导体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们的生产链异常复杂,依赖于数百种投入品,这些投入品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度工程化的工具进行加工和生产的。在这个领域获得立足点需大量的研发和很长准备时间。

诚然,一个国家可以降低其对不利外部发展的脆弱性。但成本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如果旨在尽可能多的技术产品中实现完全自给自足和具有性价比的话。

全球化齐进步

鉴于这些限制,各国应该以多边协议为基础实现全球化。

一个重点是更快、更广泛地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传播技术进步,以降低它们的脆弱性,并使更多新兴经济体能够取得进步,包括通过技术转让。

扩大贸协范围

政策制定者还应扩大贸易和投资协定的范围,保护企业、工人和国家的利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保护主义的负外部性。

这可以包括扩大自由贸易协定,纳入关于技术问题的专门章节和关于保护低收入和弱势工人权利的附件。

这种事态发展不会自动出现。但企业部门或许能够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情况下帮助找到建设性的前进道路。

例如,今年3月,中美半导体行业协会表示,他们将组成一个联合工作组。

来自每个国家的十家芯片公司的代表将每年举行两次会议,讨论出口限制、供应链安全和加密技术等问题。

美国和中国采取的政策当然是避免重大技术分裂的关键。但是,世界其他地区如能置身于中美纷争之上,就有助于在达成基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共同愿景的源于信任的新共识方面起到领导作用。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中美科技战选边站project-syndicate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