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为讽刺的是,虽然大家都认为本地有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问题,也声称为此感到十分“肉痛”、“钱不够用”云云,但许多人关心国家银行是否会调整利率(更贴切来说是利率是否会被调高、调到几高)的主要原因,却也还不是要看有关当局是否得以借此来处理通胀问题,而是担心是否会因而需要偿还更高的贷款。
这也间接凸显出在一个正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几乎任何的经济政策都是一把双面刄,也就是所谓有一好就没二好。
包括国行与美国联储局在内的世上大多数央行,之所以考虑是否需要调高彼等短期贷款予当地主要金融机构的利率,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压缩银根来抑制通胀。
因为借钱的成本更高,而且把多余的钱存进银行(而不是拿来消费)更为划算,所以就没有那么多钱在市面上流通,那么理论上商家就必须降低价格来吸引手上的可支配钱款减少的消费者来继续帮衬商家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
如此商家虽然赚得只有薄利,但也能够更为多销,而消费者也得以更负担得起商品与服务,如此以来,一地的社会经济也就得以更为活络起来了,一举数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理论归理论(虽然理论也很重要),实践也还是归实践的。这类央行调高利率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基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政治经济制度、发展阶段等的差异,也还是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各类负面的社会经济影响的。
带来2副作用
如在本地,利率的调高,就会带来至少两项“副作用”。
其一是较为釜底抽薪的,即即便利率调高了,市面上的许多价格也未必会被因此而降低。虽然油米糖,甚至一些肉类在价格压力高涨时,会被有关当局列为统制品而被实施实质上的价格管制。
但也还有一些如所谓副食品之类的,需要依赖入口的产品,而基于马币的持续低迷,入口的成本价就已经很高了,有关的商家即便想要薄利多销,但也不可能把价格显著的调低,否则就连成本也得赔上了。
这是近似上一篇所提到的价格粘性(价格高涨了就很难再下降)的一种现象,也印证了上一篇所提到的利率与汇率会相互影响的论点,总之就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废了调高利率来抑制通胀的“武功”。
谁比较“肉紧”?
其二,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大家关心是否会因为利率被调高了,而必须偿还更高的房贷、车贷了,因为大多数的此类贷款的利率,都是被明文规定随着央行利率而起跌的。
这表面上看来应该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担忧,但却也还是有着各地微妙的差异的。
先说房贷,在美国与在本地,好像大家想要拥有自己房子的欲望颇高,甚至还有买房子来多多少少炒作的,所以房贷的高低,对美国人与本地人来说,可能更为“肉紧”一点。
但对更习惯于租住住宅的欧洲人来说,可能就不太关心房贷高低了。
欧洲人及本地人好像都习惯于贷款来买新车甚至是二手车,然而喜欢周末在自己房子的车房里修车来消遣的美国人,却更有可能一次过现款支付几千块来买一部“烂车”来修复自用,所以车贷高低对彼等来说可能就没那么肉紧了。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升息影响各有不同胡逸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