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漲”聲背後,我們還看到甚麼?我發現了一些“奇景”……
電費去年杪公佈漲價,家中老爸給我買了碗清湯面,原本一碗4令吉30仙的面起了逾10%至4令吉80仙,付錢時,老爸和朋友覺得不對,因電費正式漲價實為今年1月,老闆娘卻在12月就提高面價,於是和老闆娘理論,老闆娘自覺說不過去,將價格調回4令吉30仙。今年1月時,該老闆娘又迫不及待喊漲,惟因擔心引起公憤,這回調漲的是7%到4令吉60仙。
一碗面應漲多少?當電費漲15%時,若從商家到小販都順理成章地調漲逾10%,會否引發暴利或趁火打劫問題?這值得深思。
是的,除了政府削減津貼,馬幣受挫也將導致通貨膨脹,但去年馬幣轉強的時候,是否有商家走出來調降產品售價?我想每位消費者的答案很明顯:沒有。
我曾經就這些問題訪問了經濟學家,經濟學家給了我最直接的答案:“那是政府需要管制的問題!因為許多商家的目標就是最大化盈利。”
至於正確通膨率應為多少?經濟學家坦言,全世界的通膨率都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因為這和個人消費習慣有關,消費的是五星飯店?還是一星的茶室?這些都將影響個人對通膨的感覺,所以,感覺的通膨,不代表一定是實質通膨。
經濟學家也留下一句非常公道的話:“很多人當電費漲15%時,就理所當然地認為產品售價應調高逾10%,那是錯誤的,因這15%,不見得反映在物價的必然是15%。”
可惜的是,在這波漲價熱潮中,我們看到的是甚麼?是你漲,我也要漲,大家一起來趕快漲!最終,消費者只能任人魚肉。
至於第二個“奇景”,我想先來分享企業老闆和員工的一則小故事。那是我中學畢業時經濟不景期,發生在好友面試的事。
朋友有天去我老媽子介紹的補習中心面試,老闆娘和一般華裔大老闆一樣,朋友一坐下,就說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話,經濟不好、百物上漲……補習中心面臨了許多困境,只能給好友不到800令吉的薪水。
朋友當時一度受老闆娘感動,惟正要接受這低薪工作時,卻看到老闆娘的女兒走了進來,全身都是名牌,拿著肯德基套餐進來(當時的肯德基還沒有優惠午餐),朋友生氣地婉拒了這份工。一出來,馬上對著我說:“真是欺人太甚!”
這實例雖然有十幾年的歷史,但到今天,這故事依然一幕幕地在大馬職場中上演,尤其近期經濟放緩、物價高掛,讓不少員工成了企業節約成本的第一個對象。
是的,當市道不好時,員工應和企業共渡時艱,但問題就和以上商家和消費者的例子一樣,大馬有多少傳統企業,在經濟榮景時誠懇地和員工分享過事業的豐收?
顯然,受薪族和消費者一樣,都是這波漲價熱潮中最大的輸家,因為他們要面臨百物漲價,但只有薪酬沒有漲的困境。
2014年,對企業和商家而言,真的窮得只剩“漲”字嗎?我想,若大馬從國家到企業,都能夠以提高競爭力,而非只以轉嫁思維去面對“漲”字,在一片“漲”聲中,才能夠走出不一樣的路。(星洲日報/焦點評析:陳曉雯)
choonhock
当年我老板一边给每个股东出新车,一边跟同事说公司没赚钱。典型的china man。还是自求多福吧。
2014-01-10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