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在萬人擁戴,名利雙收之時,自然是風光無限,惟一旦落難了,昔日的光環,以及顯赫的名聲恐怕就會成為拖慢東山再起的絆腳石。
以馬航(MAS)為例,想當年這家航空公司可是風光一時,只是多年的管理和經營不善,加上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讓它重重摔了一跤,結果就遲遲無法重新站起來。
雖然國庫控股(Khazanah)在去年8月建議透過選擇性削資和資本回退,每股回退27仙或13億8千196萬5千840令吉,將馬航私有化下市,隨後再發佈包括成立新公司、國庫控股在3年內分階段投資60億令吉等在內的12點重組計劃,清楚列明帶領馬航重返昔日榮耀的路線圖,只是執行起來卻如此力不從心。
其中,最關鍵的裁員問題執行上更是阻力極大。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馬航現有大約2萬名員工,其中6千至8千人難逃裁員命運,隨後這批被裁員工將如何安置問題立刻引發市場廣泛熱議,更有職工會聲稱發起罷工示威以逼使與政府重新展開談判。
馬航新首席執行員克里斯托慕勒(Christoph R.Mueller)在接受《星報》專訪時表示,他會站在人性考量與領導人立場,確保所有裁退員工均獲得公平及平等的待遇,但是似乎還是無法平息市場的諸多意見。
說實在,國庫控股在去年早就聲明,馬航重組後新公司將在今年7月1日投入運作,而新公司的理想員工規模為1萬4千名,裁員早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各界需要如此反應過度嗎?
更何況,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向來被視作企業應對危機的不二法寶,對於自2010至2013年累積虧損高達13億美元,以及去年MH370和MH17兩起空難加劇財務困境的馬航來說,裁員和降低成本將是這家航空公司涅盤重生的關鍵。
馬航自收歸國有後,財務情況究竟有沒有惡化,營運狀況是否好轉,我們已無從窺探,雖然國庫控股董事經理丹斯里阿茲曼莫達承諾會每個季度公佈重組進展,但往往是輕描淡寫“重組計劃上軌”一句帶過,結果新公司成立都已經倒數計時了,關鍵的裁員計劃卻一波三折,重組計劃真的如官方所言般順利嗎?
如果進度真的滯後,馬航還有錢撐下去嗎?
國庫控股早將醜話說在前頭,政府需平衡拯救馬航和審慎管理公眾資金的責任,因此並非無條件打救馬航,馬航需達到特定的財政目標才能獲得持續金援,現在馬航裁員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達不到,資金援助會否就此不到位了呢?
現在,距離7月1日還有不到1個月的時間,馬航就要翻開新的篇章了,但是重新出發的路卻是這麼近、那麼遠,讓人不免擔心這家公司在未卸下身上背負的歷史和政治包袱情況下,能不能再次重生,那巨大的風箏標誌還能再次驕傲的翱翔天際嗎?(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洪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