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銀行(PBBANK,1295,主板金融組)在本週一舉行的股東大會,共吸引超過6千名小股東赴會,現場活像個小型嘉年華;6千多人同時替鄭鴻標獻唱生日歌的場面,壯觀程度你可以自己想像。
當然,有出席過大眾銀行股東大會的朋友,自然知道這樣的盛況年年都會上演。如此受小股東歡迎的上市公司,在馬股恐怕再找不到第二家了。
大眾銀行可說是馬股的傳奇企業之一;因為,在過去50年裡,這家銀行年年賺錢,這讓那些在該公司1967年上市時購買1千股股票,並持有至今天的股東,最少都已坐擁270萬令吉身家。
你說,這樣一家持續替股東增值的公司,小股東又怎會不愛?
大家都知道,大眾銀行的卓越表現,主要源自該公司資產素質奇佳;資料顯示,大眾銀行的貸款撥備率只有區區0.5%,遠勝同業的1.6%。
這意味,假設該公司放出100萬令吉貸款,最終可能變壞賬而須提早作撥備的,就只有5千令吉,反觀其他銀行整體則會有1萬6千令吉貸款可能收不回來。
大家可能聽過,有人把銀行業戲稱作是“晴天開傘雨天收傘”的行業;也就是說,你越不愁錢,銀行越喜歡借你錢,反觀若你越需要錢,銀行則越不願借你錢。
聽起來很殘酷,但這的確是銀行界的現實,而大眾銀行更是把這種現實貫徹始終的銀行,這也是該公司之所以能長期保持偏低壞賬率的主要原因。
站在股東立場來看,銀行資產素質自當越高越好,但站在其他角度,比方說經濟和社會發展,銀行是否應過度保護資產和資本素質,卻存有討論空間。
銀行是盈利企業,把股東權益當作最大考量,其實無可非議;但是,在任何經濟體中,銀行卻也是一個極策略性的領域,在賺錢和給稅之餘,也應在協助國家發展方面有更多貢獻。
本地銀行對“資產”定義狹小
目前,銀行評估是否貸款給一個人或一家公司時,考慮的無非只有兩大因素;一是收入多寡,二是資產多寡。嚴格些的銀行,只要堅持以高放貸標準審視貸款申請,只收借錢給收入多資產多的人或公司,資產素質自然高。
然而,雖然收入方面無甚爭議,本地銀行對“資產”的定義卻有些狹小,能夠被接受作為貸款抵押品的資產,大概就只有地皮、房屋、股票等有形資產,至於無形資產如知識產權,銀行一般不會予以考慮。
不接受抵押無形資產
這種放貸標準,多少限制了商界的創新風氣,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因為,積極的研發者不但得確保本身擁有足以應付研發時期的龐大資金,甚至在成功研發新產品後,也得靠自己撐過產品認證、宣傳和推銷階段,銀行並不會因某些未獲市場認可的新產品或專利權,而借錢給這樣的公司。
大馬製造業目前所面對的一大問題,就在產品增值幅度太小,而造就這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掌握的知識產權實在太少了,這是欠缺革新研發活動所帶來的苦果,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畢竟這事關大馬的長期競爭力。
當然,要銀行冒著犧牲賺幅的風險借出沒有任何保障的貸款,在情在理都說不過去,對股東也不公平。所以這時候,就是政府該出面插手,探討該如何與銀行合作,確保商界獲得更多研發資金的時候了。
說穿了,若我們的製造業永遠得拿著別人的部份設計圖,否則就甚麼都不會,那“高收入國”究竟是種讚美,還是諷刺呢?(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