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未來5年投入10億美元‧東芝開拓東盟業務

Tan KW
Publish date: Sun, 01 Feb 2015, 09:48 PM

 

2015-02-01 19:33

  •  

東盟經濟規模日漸增長,早在這片土地耕耘多時的日本東芝集團(Toshiba),打算趁勢而上,加大開拓東盟的力度。

 

東芝亞洲代表兼東芝亞太地區(除中國及日本)董事經理大谷文夫受訪時表示,東芝將會在未來的5年裡在東盟投入10億美元,增強該公司在東盟的業務。

 

該公司在東盟的銷售在2年內成長35%,也預計在2020年前成長翻倍,為達到該目標,該公司計劃在10年內再增加50%僱員。目前,該公司在區域內共有2萬3千名員工。

 

東芝在東盟的業務涵蓋該公司所有領域,包括在泰國擁有半導體工廠、越南有工業產品工廠、菲律賓負責生產資訊科技產品,而印尼則是東芝的主要內部生產中心。

 

積極參與馬電力計劃

身為東盟重要成員的大馬,在東芝眼中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市場。該公司向來積極參與大馬電力計劃,其中位於砂拉越的峇當艾水力發電機,Jimah East煤電發電廠,以及馬拉科夫(Malakoff)的發電廠等,都能發現該公司的身影。

 

除了發電廠以外,該公司也在吉蘭丹、檳城及砂拉越等地建造電力傳送塔。

 

東芝在大馬的重要發展區域不僅於此,該公司也在檳城設立了多家工廠,而在2014年12月,最新的醫療用診斷超聲系統工廠也正式投入生產。大谷文夫表示,這座最新的工廠將供應至全球,而也將以本地的人才生產,把日本特派的員工數量降至最低。

 

lifenology—科技滲透生活

忙於佈局商業市場的同時,東芝並未忘卻核心的競爭優勢:科技研發。

 

回顧生活,現代人,無時無刻都與科技共伍。從陪伴人睡眠的空調、照亮房子的燈到人與人聯繫的通訊用品,科技在生命里無所不在,試想想,你可以有一天與科技完全脫離,過著沒科技的24小時嗎?

 

看準人們與科技的關係,東芝(Toshiba)把企業重新定義,標榜“lifenology”,顧名思義,l i f e n o l o g y就是生活(l i f e)與科技(technology)的結合,而這,也是東芝的企業方向。

 

對於東芝的印象,人們往往停留在東芝的電子產品上,手提電腦、記憶卡、電視機甚至到冰箱,消費者常接觸的電器產品都有東芝的足跡。儘管如此,若在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就自稱是“生活與科技”的結合難免有點言之牽強。

 

東芝當然不會如此大言不慚,其實除了電器產品以外,東芝的科技已滲透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電器之外
還有電源醫療儀器

東芝的產品組合可大致分為5大類,分別為日常電器產品、電子科技產品、保健設施、社區產品和電力與社會基礎設施。換言之,生活中的電器、手提電腦、電源、綠能汽車電池、醫療用磁力共振儀器,甚至電梯也在東芝的產品組合內。

 

面對如此多樣化的業務範圍,東芝是要如何兼顧,又有甚麼領域是東芝比較器重的呢?大谷文夫表示,東芝並沒有明確的導向,所有東芝的產品都是該公司的親生骨肉,不會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

 

但他坦然,儘管該公司沒有故意偏重任何一方,但是產品的需求還是得取決於市場的需求。

 

比方說,人口相對年輕的市場在電器及科技產品的需求會比較高,而先進國家更器重於醫療儀器及社會基礎設施。

 

看好綠能發展

此外,東芝認為,無論是先進國或發展中的市場,電力都是必須的,因此他們也看好綠能源的發展,積極發展能源。在該公司2013財政年裡,能源與社會基礎建築就佔該公司業績的26%,是5大分類中貢獻最多的業務。

 

世界人口不斷攀升,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東南亞在接下來的20年裡電力需求將增加80%,若延續目前的產電方式,二氧化碳的輸出2年就會翻倍成長。以煤炭或燃油這等有限資源產能總有終結的一日,為確保人類的能源未來,在全球對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下,綠能成為一大趨勢。

 

在綠能領域裡,該公司一共涉及水力、地熱能、太陽能及風能發電,而當中,東芝更是地熱能領域的佼佼者,佔據地熱能發電全球市場的一哥位子。

 

能展望未來是企業的生存之道,但也不能忽視眼前的狀況。目前,綠能雖迅速成長,但主導的能源市場還是以傳統的熱能為主。

 

東芝在熱能方面也有相關的產業,為減輕對環境的傷害,該公司是全球組合循環效率最高的公司,在高效能下也能排除相對較少的二氧化碳。

 

顯然,在汲汲營營追求盈利的同時,東芝心中,“人”永遠佔有一席之地,這遙遙呼應了他們的企業標語:智社會、人為本,以科技應人類之求。(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文:陳林德)



點看全文: http://biz.sinchew.com.my/node/109764?tid=8#ixzz3QV7VpRBS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