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需要付錢,股東可以收錢,答案不就明擺著嗎?
其實,“客戶至上”的服務態度在國內並不常見,所以當聽見一些企業強調服務的重要時,對比他們服務的素質,我們會發現到,所謂的“客戶至上”,只是淪為口號,當他們的客人,不一定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不過,若比較上市公司客戶和股東的遭遇,我們可能會覺得,一些公司的客戶服務已經不怎麼樣了,原來當他們的股東更加可悲。
8月是上市公司公佈業績的熱門季節,幾乎天天都有新鮮出爐的4至6月成績單,投資者肯定目不暇給,忙著分析上市公司的最新業績,調整自己的投資名單。
根據上市條例,上市公司在公佈業績時,必須闡述單季和累積季度業績表現的原因,可惜不少公司只是配合上市條例交出簡短的說明,投資者必須仔細審查全份初步財務報告,才會發現,啊,原來這家公司虧損的原因是外匯護盤失策,或在一段毫不起眼的段落中發現,這家公司因為買賣資產而交出搶眼或遜色的業績。
萬一當了這類公司的股東,如果想理解公司業績,投資者必須撥出許多時間做好功課才行,說不定比中小學生上課更花時間。
雖說證券行都會在業績發佈的隔日整理出分析報告,但投資世界分秒必爭,投資者越早掌握資訊越能儘快佈局,如果上市公司在發佈財報時,透明度也跟著提昇,對投資者來說,那就更好了。(星洲日報/財經小品: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