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司為了減少損失,決定關閉企業風險投資,包括風險投資基金,將收購資產減值,在戰略上開始撤退和防守,並重新確定核心業務。
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企業創新或轉型的例子相當多,成功與失敗皆有,從80年代、90年代,到了千禧年,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配合時代的演進選擇轉型或力求創新,以便企業再創佳績。
時代的發展步伐加速了,舊的經營模式已經不管用,企業必須從創意、內容、技術和結構逐一創新,以滿足市場的要求,即使是專營權的經營者也不例外。
對每個企業家來說,他們對企業創新有自己的詮釋,轉型或創新令無數的企業管理者“欣喜”,他們選擇自行轉型、或是展開併購的旅程,以便企業重新出發,放眼邁向另一個高峰。
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企業看漲,從科技到網絡事業都不例外,也在不同的時期重新編排百強企業,更在這個過程中成造不同的億萬富翁。
在大馬的上市與非上市企業中,也有不少是成功創新或轉型業務的例子,其中有些是從相關行業進行,例如從建築業、產業管理轉向產業發展,高勝控股(KEN,7323,主板產業組)是其中之一。
也有一些是從非相關行業轉型,好比說從製造業、貿易服務業轉向產業發展,馬星集團(MAHSING,8583,主板產業組)則是典型例子,當然還有不少的實例,這裡就不一一舉出。
說到非相關行業的轉型,在非上市公司中例子也不少,例如從印刷業轉向環保科技,順應時代推崇永續事業發展的腳步,率先踏出腳步者,普遍都賺取可觀的利潤。
所謂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例子,在轉型過程中,當然也不乏失敗者,企業轉型的失敗導因不一,可能是規劃欠完善、管理層意見相左、欠缺團隊精神,需要資金不菲等等。
不論從相關行業或非相關行業進行轉型,不管是在經濟好景或不景氣的時期,先展開市場調查、進行精確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才能開始打一場比較有勝算的戰役。
商場如戰場,用戰役兩字來形容並不為過,做好了市場調查、進行精確研究,才可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也許大家會認為,這是理論、未必管用,這話只說對一半,一家企業若準備在某城市增設分店、或是開拓新業務,必須對該城鎮的市場狀況、人口元素,例如人均收入水平稍加瞭解,這樣才不致於白忙一場,避免最後可能連本金也泡湯。
對於轉型至與公司核心業務不相關的領域,事先展開市場調查、進行精確研究尤其不能缺少,畢竟這很可能是有關企業不熟悉的領域,雖然這些工作的進行需要一筆資金,但這是不能減免的開支,避免因小失大。(星洲日報/焦點評析‧作者:鄭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