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多次建议不谙股票的投资者,可以考虑指数基金,因指数基金走势比大盘来得好。但这句话未必适合用在大马,毕竟大马与美国的交易所法规有所不同,投资者的数量更是天渊之别。
为了赶搭日渐成长的指数基金市场,证券监督委员会(SC)修改条例,允许业内人士推出新类型指数基金,包括期货、复合(Synthetic)、原产品及精明贝他(smart beta)指数基金,期望可提振指数基金的交投量。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指数基金并非投资在常见的债券及股票,而是以金融衍生品为依据的指数基金。对金融知识稍有认知的投资者都知道,金融衍生品提供的回酬相当高。不过,高回酬伴随的也是成正比的风险,因为市场不可能有低风险、高回酬的项目。
证券会规定有意参与上述指数基金的投资者,必须达到某些资格预审标准。首次参与以杠杆和反向为基础的期货指数基金的投资者,需先参加交易所开发的网络课程及杆杆和反向指数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的绩效模拟器,之后才可投资。
由此可见,有关指数基金的风险较一般的指数基金高出不少。证券会放宽条例,提供波动性更高指数基金,虽然给市场带来更多选择,但现有的指数基金却无法吸引投资者的购兴,那么新项目的指数基金又有甚么条件可带动交投呢?
回看大马指数基金历史,首个ABF债券基金(ABFMY1,0800EA,主板指数基金组)诞生于2005年,主要投资债券,2005至2015年共派发25.03仙股息,2016至今则没有派发股息,相信没有投资者可以“接受”这样的表现。
债券是众多金融产品风险最低的金融产品,以债券为主的指数基金表现尚且无法让人满意,而以波动大为依据的指数基金又有甚么诱人之处呢?或许证券会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这对往后的资金市场发展更有帮助。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818086/谢汪潮‧宽松政策吸引新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