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多元資源工業(DRBHCOM,1619,主板工業產品組)掌控的普騰(Proton)突然宣佈發行一批價值12億5000萬令吉的可轉換優先股,買家不是別人,正是與普騰藕斷絲連的大馬政府。
-
被譽為“普騰之父”的馬哈迪,4月初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普騰本身完全不明白銷量為何持續下跌,更直言若普騰連每月5000輛銷量都達不到,又不獲政府援助,那普騰將會破產。
換句話說,4年前借國庫控股(Khazanah)之手將普騰股權轉賣給多元資源工業的政府,未來有可能重新“回收”普騰,重投政府懷抱。
然而,有政府撐腰,卻不足以掩飾燒錢燒上癮、業務表現仍江河日下的普騰,已步步踏近存亡交叉路口、需儘快作抉擇的事實。
普騰,還有未來嗎?
30年“燒掉”政府150億
成立於1983年的普騰,是在前首相敦馬哈迪推動的國產車計劃下應運而生;曾幾何時,這家國有汽車公司在政府保護政策護航下,獨佔國內汽車市場超過70%銷量,風光無限。
然而,在國家汽車政策落實後,大馬汽車市場逐漸開放,素質更優的海外汽車品牌陸續進入大馬搶市,加上在1993年成立的第二國產車(Perodua)成功贏得不俗口碑,普騰銷量開始步步走入嚴冬。
靠著進口車遭強制徵收高進口稅,普騰雖勉強在價格上建立起絕對優勢,卻遲遲無法在素質上趕超競爭對手,加上國人購買力持續上揚,及消費者明顯更青睞第二國產車,普騰的價格優勢漸漸消失。
終於,在2007年初,銷售慘淡的普騰被迫將把持多年的“汽車業龍頭”寶座拱手讓給第二國產車,惟這只是開始,銷量始終毫無起色的普騰,近年銷量除了與第二國產車漸行漸遠,眼看也即將遭背負過百巴仙進口稅的日本進口車超越,似乎正逐漸被邊緣化。
截至今年首季,大馬汽車業銷售冠軍依然是第二國產車,銷量達4萬7181輛,普騰銷量則只有1萬9225輛,不但遠遠落後本地同儕,比較起本田(Honda)的1萬8777輛、豐田(Toyota)的1萬零216輛和日產(Nissan)的1萬零773輛,普騰的領先優勢亦不明顯,隨時都可能被海外對手超越。
資料顯示,普騰問世30年間,政府已在普騰身上“燒掉”近150億令吉資金,但這些資金並沒有讓普騰變得更好,當初的進軍國際市場大計,至今還是夢一場。
畢竟,若連仗著保護主義建立的價格優勢都無法在本地站穩陣腳,普騰欲在公平條件下與其他價廉物美、技術日新月異的外國車在國際市場一較高低,儼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是相關當局需認清的事實。
多元資源買下
普騰一起沉淪
在2012年初,由知名土著大亨丹斯里賽莫達掌控的大財團――多元資源工業,宣佈以每股5令吉50仙或總數約30億令吉,將普騰私有化,並雄心萬丈表示將把普騰打造成區域汽車公司。
萬萬想不到的是,這項商業決定竟成了多元資源工業的夢魘。
資料顯示,在全購普騰後,多元資源工業業績便開始走下坡,2014、2015和2016年業績持續衰退,導因正是以普騰為主的汽車業務表現低迷;更糟的是,在普騰慘虧影響下,業績一向強穩的多元資源工業意外在2016財政年暴虧近10億令吉,令市場譁然。
同時,由於業績遜色,多元資源工業股價亦一蹶不振,資料顯示在全購普騰前,多元資源工業股價高掛於約2令吉50仙水平,但隨普騰後來明顯侵蝕集團業績,多元資源工業股價終於自2014年初起陷入跌勢至今。
截至上週五(6月10日),多元資源工業股價報90.5仙,對比4年前下滑了63%。
在屢試屢敗的情況下,已私有化的普騰終於再向政府伸出求救之手,希望政府繼續金援這家“系萬千國民飯碗”於一身的“策略性汽車公司”。
而政府也樂於回應普騰的呼喚,上週透過認購優先股立即注資12億5000萬令吉,顯然不會因普騰被私營化後就完全任其自生自滅。
只是,這樣一來當初讓普騰私營化意義何在呢?
政府購12.5億優先股
國有化先奏?
上週,大馬財政部透過持股99.99%的GOVCO控股,耗資12億5000萬令吉認購普騰優先股;細看今次的注資安排,《投資致富》深信,儘管政府已否認會接管普騰,但考量政府透過優先股注資普騰的邏輯後,就曉得普騰重新國有化的可能性確實存在。
資料顯示,GOVCO控股認購的,是一批為數12億5000萬股的“可贖回可轉換累積性優先股(RCCPS)”,期長介於7至15年,發行後第7年(3億令吉)、第10年(4億令吉)和第15年(5億5000萬令吉)都分別會有一批優先股屆滿。
這正是政府可能重新入股的關鍵。
因為,在上述優先股的可轉換(convertible)性質下,若普騰未來在優先股屆滿時無力贖回,政府將被迫把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重新成為普騰大股東。
資料還顯示,若優先股被完全轉換成普通股,政府將重掌握普騰近80%股權。
若政府完全排除接掌普騰的可能性,其實只需把優先股性質訂作不可轉換(non-convertible),即可直接消除政府重新入股的可能性;但是,政府並沒這麼做。
由此可見,若普騰表現繼續無法改善,資金流持續吃緊,政府“贖回”普騰就將成為很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除非,普騰能在優先股開始失效前順利翻身,也就是7年內。
老馬:不明白為何普騰銷量差
被譽為“普騰之父”的馬哈迪,4月初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普騰本身完全不明白銷量為何持續下跌,更直言若普騰連每月5000輛銷量都達不到,又不獲政府援助,那普騰將會破產。
就在馬哈迪說出這番話的一個月後,大馬汽車協會(MAA)公佈的4月汽車銷售數據顯示,普騰在4月只賣出4477輛汽車,跌破馬哈迪擬定的5000輛“破產門檻”。
馬哈迪當時說:“普騰過去一週可賣4000輛汽車,後來跌至2000輛,但仍能生存。可是,4月初時普騰銷量竟跌至一週200輛,我們不明白為甚麼。”
他還說,國人對普騰有負面觀感可以理解,但這些觀感是由舊車問題引起,新車已糾正了一切缺陷,性能很好,所以不明白國人為何不信任普騰。
對此,《投資致富》認為造成普騰銷量持續下跌的原因可能有幾個:
●汽車素質待改善
儘管馬哈迪聲稱普騰素質很好,但《投資致富》訪問幾位修車商後發現,普騰汽車較容易出現小問題,持久力也遠遠不如主要進口車。
拒署名車商指出,普騰新車確實已糾正了一些舊車款面對的問題,卻不能說已完全沒有問題,因無論以乘坐體驗或汽車耐久力角度來看,普騰都還遠遠比不上進口車。
“新車當然不會有大問題,可時間一久(6年以上),可能就需零零散散的維修;對比之下,進口車明顯更持久,問題也較少,否則怎可能會有那麼多消費者願意以貴50%以上的價格購買進口車?”
●國民消費能力持續攀升
從前,在國民消費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向進口車徵收的過百巴仙稅率,確實讓普騰享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但是,這樣的優勢正隨著消費能力的提昇而漸漸消失。
當國民擁有較高的消費能力時,那就能開始考慮是要買素質較高、價格較貴的進口車,或是素質較差、但價格較便宜的國產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市場消費遭進口車搶走,是無可避免的結果,除非普騰能在素質上取得重大突破。
更何況,泛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東盟經濟共同體(AEC)等提倡貿易自由的策略當前,大馬汽車業看來只有越來越開放一途可走,國產車的價格優勢其實如履薄冰,急需找尋新出路。
●難以挽回市場信心
平心而論,普騰這些年確實在積極改善汽車素質,力求挽回因舊車款問題多多而大量流失的市場信心,但效果不彰,顯示要國民重新信任普騰,不如想像般容易。
其實,這完全不能怪罪消費者,畢竟購車不是小事,而是關乎幾萬令吉能否換得應有價值,因一旦買了即無法反悔。
所以,呼吁國人花幾萬令吉來“嘗試”普騰的轉變,可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甚至有能力負擔的事。
普騰自救難?
消耗30年光陰和百億令吉金錢後,普騰的情況不僅完全沒好轉,還每況愈下。到了今天,我們實在該認真思考一個大問題:“普騰究竟還有存在價值和意義嗎?”
多元資源工業在宣佈GOVCO控股認購普騰優先股時說,普騰在大馬汽車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除直接雇用1萬2000人,相關供應商的雇員人數更高達5萬人,政府在意識到這點後,才決定金援普騰。
言下之意,即暗示普騰的生存關乎數萬人的飯碗,政府不能不救。貿工部長拿督斯里慕斯達法上週受訪時也直言,政府注資普騰是為了確保普騰繼續以國產車身份存在於市,替數萬名直接和間接雇員提供就業機會。
問題是,若普騰情況進一步惡化,政府是否該繼續無條件拯救普騰呢?
作為大馬品牌,國人原本理應以普騰為傲,這也是馬哈迪渴盼的情景;可現實是,普騰的存在不但演變成國家負擔,國人還得因國產車保護政策,而被迫以高於原價1倍以上的價格購買進口車,間接補貼國產車。
當然,若保護政策只是協助普騰站穩的過渡性政策,相信不會有人反對,可問題是,當保護了30年都還無法離開政府襁褓時,普騰的存在除了淪為“就業工具”外,還有何意義?
《投資致富》認為時至今日,普騰是時候思考新出路,大膽重新定位,免得情況越來越糟。
目前,大馬政府已為普騰訂下1年內找到能在研發方面給予普騰協助的策略夥伴,助普騰達成晉身國際舞台的目標。但是,這一再重複的論調,人們早聽膩了。
況且,若真如馬哈迪所言,普騰每月至少得有8000至1萬輛汽車銷量才能勉強收支平衡,且一旦銷量跌破5000輛則得靠政府救濟才能繼續存活,那普騰目前銷量儼然仍低於存活線,持續燒錢相信再所難免。
若未來銷量再不改善,政府注入的12億5000萬令吉料很快耗盡。到時,若普騰情況並未改善,政府還得再給多少錢?
《投資致富》大膽建議,若政府和普騰肯放下無謂的尊嚴問題,一切以強化普騰生存和競爭力為優先,那倒是可考慮以下兩大方案:
方案一
引進外資股
平心而論,要引進願意把造車技術“傳授”給普騰的策略夥伴(目前的策略),根本強人所難,要知道普騰是汽車製造商,把造車技術授於普騰,不就等於喂飽對手害自己?哪個車商會這麼傻呢?
不過,若學第二國產車般引進外資車商作為策略股東,讓外資股東共享普騰的成功故事,那就不同了。
日本大發汽車(DAIHATSU)持25%股權的第二國產車,和100%國內機構持有的普騰,兩者銷量為何漸行漸遠,是當局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更何況,在普騰仍遲遲無法在造車技術上取得突破時,海外資金雄厚的車商們早已開始研發下一代車種,包括節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技術進步之快,連獨立站穩都有問題的普騰恐怕永遠也追不上。
普騰雖是唯一一家100%由大馬擁有的汽車公司,甚至仍被一些人視作“國家驕傲”,但是,若現實情況不允許,普騰真的該繼續由大馬獨佔、然後由納稅人貼錢嗎?
方案二
與第二國產車合併
早在6年前,市場就曾傳出普騰與第二國產車可能醞釀合併的消息,惟市場專家當時都不看好這宗交易,原因是控制權問題難以解決,消息到後來也再無下文。
第二國產車目前由多位投資者聯合持有,包括合順(UMW,4588,主板消費品組)持38%、大發汽車持20%、MBM資源(MBMR,5983,主板貿服組)持20%、國民投資股份機構(PNB Equity)持10%、三井物產公司(Mitsui&Co Ltd)持7%和大發汽車(馬)私人有限公司持5%。
對比之下,普騰目前仍由多元資源工業獨資擁有。
當時,分析員估計若把普騰和第二國產車注入一家新公司,那普騰股東只可分獲新公司41%股權,但卻會是新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
時過境遷,6年後的今天,財務地位持續惡化的普騰,議價本錢顯然已遠遜當年;若以政府認購12億5000萬令吉優先股最終可能掌握普騰80%股權作準,當局給普騰的估值約只有15億6000萬令吉,遠低於多元資源工業4年前私有化普騰時所支付的30億令吉。
至於第二國產車,以2014年的約5億令吉淨利的10倍本益比粗略計算,總估值料至少達50億令吉,價值已遠超普騰。
以此標準計算,若兩者合併,多元資源工業最多只能掌握合併後公司的24%股權,反觀合順則會持有29%,成為最大股東。
因此,控制權問題料依然是兩家公司合併的最大阻力,何況持有第二國產車25%股權的大發汽車未必會點頭答應。
不管怎樣,與表現出色的第二國產車合併,始終是普騰的潛在出路之一;而且,結合兩家汽車公司人物力,強化運作效率,或許也是助大馬汽車進軍國際市場的好方法。
結語:
總的來說,在一個人口只有3000萬、科技不算發達的國家,欲不靠外力自造國產車,本就讓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時間也證明了這絕非明智之舉。
實際上,要改善普騰困境不是難事,問題在當局是否願意以開明態度接受一切可能性,如上述提到的讓外資策略性入股,換取更跟得上時代的造車技術。
扛不起的“國家驕傲”,不如選擇放下吧。(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焦點策劃‧文:李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