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开始,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到处宣扬他的观点:全球经济状况比中央银行家们理解的还要糟糕得多。
他启用了一个尘封已久的“长期停滞”理论来描述世界经济的现状。
这个概念是哈佛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在大萧条时期创造的术语,用于形容“夭折的病态复苏,自我实现并导致失业顽疾的经济萧条”。
萨默斯认为,在经济长期停滞之下,如果仅仅着眼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注定无力重振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需要找到各国政府,强烈要求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等形式,实施强大的刺激性财政政策。
在未来一些年,各国可能真的需要思考如何管理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即零水平的名义利率成为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经济活动抑制剂,阻碍全球经济发挥潜能。
其实,萨默斯以宗教般热情到处推广的看法,在更早时就已有人提出类似的担忧。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就提出预言,“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大概会延烧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流动性陷阱
陈功当时表示,现在全球经济形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通货紧缩,一个是全面降息。
“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现在没有人认真谈论流动性陷阱的问题,依我看这就是典型的流动性陷阱。你可以降息,不断的降息,但推动不了资产价格的上涨,也提高不了居民收入,所以消费终究还是上不去,经济增长依然停顿。这样的情况,在日本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时间。我看不出理由,美国为什么不会有这样经济持续疲弱的十年光景?”。
陈功认为,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恐怕都要有一个持续十年的长期疲弱周期(陈功,《每日经济》,2008年12月24日,总第3334期)。
这一极为超前的悲观预期,正在实践中被逐步应验。
在金融危机发生8年之后,全球经济正在发生各种匪夷所思的事: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绝无可能的负利率,已经在欧洲和日本发生;在美国,生产率5%的年增速是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则处于一个令人困惑的、经济减速与资产泡沫共生的困境之中。
按经济的现状,经济危机持续十年似乎指日可待。
1929年爆发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到1935年经济全面回升持续了6年,而这一次将比经济大萧条持续更长的时间。
高储蓄低利率资本过剩威胁
全球流动性过剩、宽松货币政策失效,以及极端的负利率政策出台,只是经济长期停滞的表象,导致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还有多种深层原因。
一是在老龄化之下,商品和服务需求长期不足,以及与之相伴的主动储蓄过剩。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倾向于增加储蓄,而人口相对年轻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将面临老龄化危机,同样会增加储蓄。
二是新经济大多是轻资产行业,它们通过开拓利用现存的资产来实现发展,纯信息、不需要厂房建设的软件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三是资本过剩和长期超低利率的存在,导致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不断增加,并且吸引投资者追逐更高的回酬,而不断推高资产价格。
上述几种情况,都会导致传统的投资(基建、教育、能源、工厂等)减少。
归纳起来,经济长期停滞具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储蓄相对于投资过剩、极低的利率,以及长期性的需求不足,正在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
这意味着,长期经济停滞正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逐步成真。
对于各国政策制订者、企业以及消费者来说,需要对长期经济停滞做好足够的准备。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60620/%E5%85%A8%E7%90%83%E7%BB%8F%E6%B5%8E%E9%95%BF%E6%9C%9F%E5%81%9C%E6%BB%9E%E6%B8%90%E6%88%90%E7%9C%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