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蔓延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危机,严重打击了全球经济,也增加了人们对类似“大萧条”前景的悲观预期。
回顾过往历史不难发现,在一次次经济危机后,总会迎来“政府干预主义”的兴起。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开始的“大萧条”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充分调动经济活力,而政府的介入只会导致低效和浪费。
在“大萧条”爆发后,这种自由主义政策倾向仍然依托惯性延续了一段时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就在这一次的“大萧条”中,选择了减少政府干预,平衡预算,缩减开支,增加税收的收缩性政策。
毫无意外,在1932年的大选中,胡佛惨败下台。随后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其政策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新政于1933年-1938年实行。
罗斯福政府通过政府干预市场,强制但有效地调节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供需,这为经济再平衡创造了可能。
同时,在此次大萧条中,金融系统暴露出诸多问题,而罗斯福政府对此进行了多项措施,包括对金本位制度的改革等。
以此保障了金融市场的有效和稳定,同时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包括中央银行在发生挤兑时要及时运用最后贷款人的身分等。
此外,罗斯福新政还确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大萧条以及后来的经济危机中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宽松货币走出危机
新政的效果可以说是显著的,1934年,美国GDP迅速增长了16.9%。在1933至1941年间,经济规模以每年平均7.7%的速率扩张。
不过,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即便到1940年,美国也仍没有回归到192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且期间始终面临着约15%的失业率。
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到罗斯福新政,不难看出,当国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时,往往奉行自由主义政策,提倡政府干预的减少。
而进入危机时,又往往需要政府介入市场,刺激需求,营造宽松的货币环境,进而带领经济体走出危机。
在这一经济周期中,政府的角色转换与逆周期作用的发挥水平,无疑考验着政府的局势判断和执政能力。
大萧条后,美国“大政府”式的干预直到美国1970年末,在此期间,发生了当时的凯恩斯主义学派难以解释的滞涨现象。
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自由市场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诞生了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主导的货币学派,他们更强调货币总量供给的作用,强调减少政府干预,更偏向自由主义。
自由市场被迫出手
这些自由市场思想的发展,为美国政策的转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到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时期,美国才彻底确立了自由市场主导的政策体系。
回顾从美国大萧条到“政府干预主义”兴起这一段历史,在2020年仍具有现实意义。
新冠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球大流行,再度使全球经济陷于危机之中,为了系统性地救助危机之中的人们和企业,即使是最强调自由市场的美英等国,也不得不加大政府出手,以应对自由市场已经无法独自承受的重大危机。
英国政府正准备推出财政救助计划--“桦树计划”,挽救那些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企业,就是政府伸出干预之手的例子。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推动了政府更多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模式的诞生。
在80多年之后的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再度面临疫情导致的萧条风险,将再度推动各国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模式重临。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
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大萧条兴起政府干预经济马来西亚安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