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肆虐,美國聯儲局等中行大舉釋放活水,解決金融體系的“缺水”問題。由於一次不夠,所以這家呼風喚雨的美國中行另外再多放兩次水,引發了全球量化寬鬆風潮。
現在,隨著美國經濟展現復甦跡象,加上充裕資金為美國以至全球資金市場造成了一連串的問題,美國開始釋放訊息,打算逐步回收釋放出去的水源。
同一時候,大馬政府也開始面對“收水”的考量。在外圍需求持續疲弱時,大馬政府大力推動內需成長,一口氣宣佈了多項規模龐大的基建計劃,並在全國選舉前頒佈了許多福利政策,啟動投資和消費引擎振興經濟。
現在,大馬財政赤字引來了國際信評機構的關注,惠譽(Fitch)開了第一鎗,將大馬主權評級展望調低至“負面”,迫使政府開始思考,怎樣才可以減少赤字,達到佔國內生產總值(GDP)3%的目標呢?減少開銷、提高稅收,似乎是政府不多的選項。
經濟學家推測,政府可能在巫統黨選和巫統大會前後推出多項新措施,包括減少燃油補貼、落實電費燃料成本轉嫁機制,以及陸續調高罪惡稅、產業盈利稅、消費稅等。
除了政府開始“收水”,經濟學家也猜測,國家銀行為避免家庭債務惡化,接下來可能宣佈更嚴格的信用卡和個人貸款措施,並抑制發展商承擔利息計劃(DIBS)等,此外,他們也不排除國行調高隔夜政策利率的可能。
所以,我們必須開始勒緊腰帶嗎?
可是,近來連態度最強硬的德國也表示,或許一味要求希臘、西班牙等歐豬國家節省,不是最佳的紓困方案,讓這些國家的政府“適當”地支出,可能才有希望推動經濟成長。這表示,連最大金主都揮揮手,讓歐豬國家開始花錢的時候,美國、大馬卻得開始省錢了。
其實,無論花錢、省錢也好,都應該要以“適當”為標準,可是難就難在怎樣才算“適當”?聯儲局認為美國金融體系的游資不足而3次放水,金融機構卻害怕呆賬增加而落實嚴格的貸款標準,造成聯儲局釋放的活水無法發揮全面的效果,以致必須一而再、再而三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大馬政府估計外圍需求疲弱而加強推動內需成長,在收入並未大幅增加下花錢速度加快,國家財政赤字惡化自是難以避免的,然而,難道我們任由政府大手大腳花錢,美其名力拼經濟保四追五?
現在,經濟放緩的這場大雨直下,提出未雨綢繆的概念似乎不是時候,可是,既然我們在天氣好的時候都無意把門窗綁牢,做好事先的準備工作,現在面對狂風暴雨,如果也不亡羊補牢,那麼,財政赤字幾時會改善?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補釘富豪”美國還能說出“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這些話,繼續以強勢美元減少經濟放緩的衝擊,區區小國的大馬,何來抗衡財政黑洞的財力?看來,這一次的“收水”,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星洲日報/焦點評析:王寶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