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的經濟成長健康,一切還很“穩定”。
兩家不同的信評機構,兩種不同的見解,真叫人難以分辨究竟大馬的前景是暗是明?兩者之間的評估方式又有多大的差異?
惠譽早前點出,過度依賴石油收入及津貼開銷高企,是大馬面對的兩大財政弱點,若不儘早“根治”,恐怕會有另一輪的降級危機。
相對的,穆迪則認為國家的融資情況並未受嚴重衝擊,雖然未能重返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但整體債務組合依然處於理想水平,僅對經濟成長過於仰賴公共領域開銷而感到較為擔心。
在穆迪的眼中,大馬的財政狀況“暫時”不足為憂,政府仍有能力揮起改革的大刀,只是目前缺乏政治意願,願事實如此。
不過,由於政府預料最快只會在10月的巫統黨選後才收緊財政,若美國聯儲局真如預期般從9月起開始收水,在“缺水”的困境下,全球市場勢必承受巨大震撼,資金逃離更進一步導致經濟結構搖擺。
雖然大馬截至今年7月杪仍持有4千383億令吉國際儲備,可在爆發任何危機時起緩衝作用,但也得無時無刻自我警惕,不能任意揮霍國家的儲備。
政府竭盡所能增加財富,整頓財政的不足,才能確保國庫不會耗儘,包括削減燃料及其他不必要的津貼,並同步落實消費稅措施。
若政府沒有祭出額外整合措施,相信難以在2015年達到財政赤字降至3%的目標。
在落實津貼合理化措施後,預計政府所須承擔的津貼將下跌,惟估計今年仍佔相當大比重,相等於政府總收益的18%,比過往的水平都來得高,如2000至2004年僅佔2.9至7.8%,至於2008至2012年則走高至平均18%。
除了內部問題,大馬近期貿易盈餘持續收窄,也為經濟添加壓力,並對主權評級形成威脅,因為若經濟成長遜色,大馬的投資評級恐怕要往下跌。
原產品走勢低迷及中國經濟成長趨軟,導致出口成長之路越變艱辛,而且若進口維持高速成長,更隨時令貿易盈餘“翻盤”,陷入赤字格局。
國家銀行即將在本週三公佈次季經濟成長,相信5%增長目標仍相當渺茫。
若經濟走勢欠佳,也將導致政府的減赤努力倍感壓力,遲遲無法紓解。
在國際3大信評機構中,穆迪及惠譽給予大馬的信貸評級展望“一正一負”,尚剩標普(S&P)未表態。
在這場拉鋸戰中,標普最終會靠向哪一方?是正面或負面展望呢?會是更明亮的經濟市場或掉入倒退的洪流中?
國家的展望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選擇很簡單,惟最終仍考驗能否擺脫政治枷鎖。(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