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4日电)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一直面临土地匮乏问题,即便曾藉填海造陆向外扩地及兴建高楼向上发展,但仍面临人口增加、地仍不够用的困境,为此该国都市规划人员正把目光转往地下,寻求新的都市成长空间。
《法新社》报道,新加坡在最近数十年小心控管国家快速成长,避免像其他快速发展的亚洲大都市,面临人口拥挤或交通混乱等问题。
然而,新加坡560万人口预计在未来几年将稳定成长,当局正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街道的地下空间。新加坡面积仅美国洛杉矶的一半。
新加坡已建有一条地下高速公路和非常先进的空调系统,现在希望在地下建造更多设施,以便优化地上的土地使用。
顾问公司佛劳斯特与苏利文(Frost & Sullivan)驻新加坡的公部门专家考尔(Abhineet Kaul)表示:“我们需要考虑将重要基础设施放到地下的选项。我们在新加坡工业、商业、住宅和绿地空间的需求增加。”
今年3月公布的发展计划草案显示,当局希望将公共设施、运输和储藏及工业设施盖在地下,以腾出地面土地。然而,目前并未打算将住宅盖在地下。
制定发展计划的市区重建局指出,将用三维空间技术制作地下地图,最初以3处地方作为试点地区。
新加坡不是最新一个尝试利用地下空间的城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建有隧道容纳停车场、购物中心甚至是游泳池。加拿大蒙特娄有所谓的“地下城市”,一个连结关键地区的隧道网路。
根据韩国三星委托撰写世界50年后样貌的报告,专家预测“摩地大楼”的外观,像是一个倒置的摩天大楼,往下钻来建更多楼层,试图在过度拥挤的城市中节省空间。
新加坡拓展国土的主要方式是填海造陆,国土面积因此增加720平方公里,相当于该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自1965年独立以来增加的。
然而,随著填海造陆进入更深水域,开发费用也变得更昂贵,且过去卖砂石给新加坡的国家也因环境问题停止出口。
环境组织说,滥采砂石会侵蚀海滩和河岸,影响野生生态和移除天然的洪水屏障,且疏浚海床会破坏生态系统。将设施移往地下好处不只是节省空间,包括减少空调系统使用,可以节省新加坡热带气候下使用的能源。尽管如此,新加坡地下建设也带来了挑战,在早已都市化环境的地下进行建设并不容易,而新计划又将同现有地下建设竞争。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教授朱健表示:“地下建筑通常包含岩石爆破,如果在市区,根本没办法使用。”
迄今为止,新加坡最雄心勃勃的地下计划是输送冷却水管线系统。新加坡能源公司辖下的新加坡地区冷却集团总工程师、计划负责人傅言广表示,使用集中式系统,而非仰赖自己空调系统的建筑将减少耗能约40%。减少的能源消耗会使建筑物每年减少3万4500吨的碳排量,相当于减少1万辆汽车的用量。
新加坡目前其他地下设施包括东南亚最长的地下高速公路,全长估计12公里,还有地铁列车、弹药库及海床下用于储存原油的岩洞。
根据朱健说法,身为新加坡最好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的南洋理工大学,正考虑在地下建立实验室甚至教室。但他说,将设施移至地下只是处理城市国家成长的方式之一,“这是下一个尚待开发区域,不是最终开发区域。我有信心我们可以想出其他方法创造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