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一天都有人高呼楼价贵、薪水低,但同时千万富翁的人数却节节上升。
花旗银行的“香港千万富翁调查报告2017”发现,去年香港拥有1000万港元(约500万令吉)或以上流动资产的千万富翁达6.8万人,比2015至2016年的5.9万人为多,又是间接看到社会贫富差距。
不必要搬托马斯·匹克迪(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的资本论,盲的都知道,富豪数量增加是因为资产升值,股楼一面向好。
看来“资产主义”才是资本主义的终极游戏玩法,自由市场赚到钱,然后买砖头、买资产等升值,然后将自己建立成社会既得利益阶层,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利益和资产升值,也确保“赚钱、买资产”这个游戏可以永续。
我常常挂在咀边的有土斯有财,果然是华人的天生根性。
55%靠薪酬收入
香港千万富翁人士,平均持有3.2个物业,内地的也有3.7个;但港人持有海外物业平均有1.3个,内地平均却只有0.7个。
香港有钱人对海外物业也比较乐观积极,个人单纯观感:难怪大湾区的楼盘推销排山倒海而来,都为香港人而设吗?
“赚钱、买资产”是成为千万富翁的公式,这份报告最有趣、最讽刺的含意,就是解释两地富翁赚钱的来源。
香港千万富翁55%依赖薪酬收入,20%来自经营生意。薪酬收入是大多数,做生意成功反而次要一点,这跟整个政府和社会大气候鼓励人创业看来有点相违背。
创业、做生意的失败率奇高,可以说得上是九死一生,大多数权贵及其附庸,明明都是靠本地打工致富,却霸占着上流位置,叫年轻人另辟蹊径创业,上大湾区乱搞一通,真是格外有说服力。
创业跑出头万中无一
根本打工皇帝,才是这几十年来香港大多数主流人相信的核心价值,能够从创业跑出成为食物链最高层真的非常少,绝对是万中无一。
报告进一步讲,近85%未拥生意的港富豪中,3年内表示不会考虑创业,只有4%人表示对创业有兴趣,完美反映千万富翁及其主流论述是如何自打嘴巴。
一般千万富翁比穷小子拥有更多资源、人脉、甚至更好的际遇经验和教育背景,但他们只愿意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却厚着脸皮说年轻人不够创新精神,无法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所以,香港的上流真的很可爱。
最后来一个首尾呼应,炒卖股票的确可以有千万身家,但身家千万的人何尝又不是叹楼价贵,买不到楼呢?现在600万元(约300万令吉)以下的楼多难找,即使身家千万买楼都会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