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网民常调侃说:“不把元素周期表上所有的元素吃一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流露了对中国食品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无奈。
的确,这几年传来中国食品问题的各种令人觉得是耸人听闻的新闻,从三鹿牌奶制品事件至最近骇人的四十年前的冻肉竟在今日被走私进入中国,都让人非夷所思。
中国食品的安全状况不但为该国的名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更使食品产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高速增长后放缓
这20多年来,中国食品产业一直处于蓬勃成长的阶段,其中城镇化是主要动力,五六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为食品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5780亿人民币(约3509亿令吉)增长到2014年的10.89兆人民币(约6.61兆马币),16年间增长了18.84倍,可说是世界食品业中罕见的高速增长。
不过,这样的高速增长到了今日,已经出现下滑迹象。
中国食品工业增速已经连续3年下跌,利润率持续下跌,从2012年的8.6%,到2013年的7.4%,再到2014年的7%,三年内共下跌了1.6%。
虽然在2014年里,中国3万7607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创造了10.89兆人民币的产值,保持8%的增速,不过这也是中国食品工业增速首次下跌到个位数。
这3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增速已经连续3年下跌,而所获取的利润也一直下滑,平均每年减少了1742亿人民币(约1057亿令吉)的利润。
食品安全问题尤存
这一、二年对中国食品产业来说是可说是非常关键,今年4月中国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并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
虽然这无疑确实能或多或少提升中国事务产品的安全性,但基于中国食品业过去所发生的状况,新法令还是不能完全挽回中国内外消费者的信心。
在2014年,质量监控公司Asia Inspection对中国大陆的食品作出上千个检验,竟然发现48.1%的食品不达标,也发现了中国的食品产业的科技、条规和其他非食品产业相比,落后了15年。
除了恶名昭彰的食品造假,中国食品产业所面对的问题还包括了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重金属污染、基因改造争议等。
除此之外,最大的隐患实际上在前端,即农产品原料;而大气、水源、环境污染等都会严重影响原料的安全性。
挑战中蕴藏商机
虽然中国食品业面对种种挑战,但当中却蕴藏着新的商机。
随着中国主要一线城市中产阶级的增加,消费者群的饮食习惯也作出了改变,从传统市集转向售卖有品牌的、含附加价值食品的商店。
这些产品需符合消费者心目中质量、安全性、天然性甚至是有机性,而这些消费者也乐于付更多钱购买被视为是有品质的产品。
这些食品的需求增加,为不少食品制造者和企业带来庞大的商机,不只是外国商品企业,即使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可分一杯羹。
急需转型
中国食物产品业到了目前的阶段,是急迫需要转型的时候了。
今年通过的《食品安全法》是第一步,食品业者急需引进新科技,改革传统生产方式,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另外,中国食物产品缺乏创新性,导致同类型产品大量出现在市场上,造成市场过密、过挤和大量的价格战,因此业者有必要在创新研究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除此之外,中国缺乏具有权威性、可信赖的验证机构,因此要挽回中国与国际消费者的信心,设立一个受国际承认的食物产品验证机构,也是非常重要。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malaysia@anbou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