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各界好像大吐苦水,皆哀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价高涨,从汽油到肉类皆如是。
但本地官方的最新通货膨胀数字,却也继续徘徊在2至4%左右,好像与大家每天出门或晚上购物所经历到的物价上涨有很大的落差。
这主要是因为当局做出有关统计时,所用的主要为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未必与我们日常货品一样。
至于是否应就此调整这些被统计商品的种类,那就见仁见智了,因为当局所更为注重检讨的,一般也还是宏观经济的概况。
而当局也还是有尝试要把百物价格往下拉的。如不久前国家银行把利率调高0.25%,除了是要强化令吉相比于美元等的主要货币的汇率(虽然这也没很成功)外,也是希望减少在市场上的热钱流动,从而起码在经济学理论上得以减低通货膨胀。
因为理论上热钱一少,那么市场上对于商品的需求量也就减少,而商品的价格也就应该应声下滑了。
然而,经济学上也有一个较为冷门的“价格粘性”概念,也就是说有时物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了,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显著地下跌,即便下跌也还是小幅度的下跌。
反之亦然,如价格大幅度地下跌了,短时间内也很难显著地上涨,即便上涨也是小幅度地上涨。
后者一般上是发生在有选择性的商品上,如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要换新车、新屋、新衣(但非必要要换)等时,如果不久前才尝过这些对他们来说可谓非必要商品的低价好时机,那么一时之间是不肯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购买这些商品的,所以这些商品也就有了低价位的“粘性”。
至于高价位的粘性,则通常发生在消费者们没什么选择的必需商品上,譬如汽油(因为在吉隆坡巴生谷以外的广大东西马腹地里的公共交通设施,说得客气点是还有很大改善空间,所以大家很大程度上还得自驾)、食品、日常用品等。
无论价格多么高,大家也还是得要开车上下班、要吃东西果腹等,所以一些无良商家也就趁机坐地起价,而一家起了价,其他商家可能也就跟风,以免“执输”了。
大家的收入涨幅赶不上通货膨胀。
必需品再贵也得买
而起了价的这些商品,是你日常必需的,再贵你也得买,所以即便商品的成本下跌,商家也就没有降价的动机,倒不如继续维持高价位来榨取更多的利润?
此所以有关当局有时会把一些必需品列为所谓的统制品,对它们的价格设立一个顶线以免产生暴利但又不利于民生经济。
当然,还有一个相关的社会经济难题,也就是大家的收入涨幅赶不上通货膨胀。
本地是个所谓的中高等收入国度,但坦白说离开真正的高等收入国度,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本地收入普遍不高,是有着发展中国家里员工被无良剥削的因素,但也有着本地员工的生产力相比于一些邻国被认为是偏低的因素,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在体制上以及教育上的结构性改革,是很难在一时之间大幅度增长收入。
而再遇上物价的高涨,也就苦上加苦了。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物价粘性收入不济胡逸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