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投資致富‧企業故事

踢走坏习惯 财越理越有

Tan KW
Publish date: Mon, 07 Feb 2022, 03:29 PM

钱多钱少,一定要学会理财,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不过,说到理财,可能有人会觉得,理财可能就只是简单的了解自己消费倾向,每日进行储蓄即可。

事实是,理财要开源、节流还要学会进行投资,还有不可忽略的就是改掉理财不良习惯。

很多人开始学习理财时,因还不熟悉,会出现一些理财“坏”习惯,而这些“坏”习惯随时会让你不仅没赚到钱,还损失金钱。

新一年到来,可以来看看,怎么样的理财“坏”习惯要不得,甚么样的“好”习惯可以保留呢。

理财师眼中  绝对要不得的坏习惯

●理财规划没坚持执行下去

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理财规划,因每个人的终极目标都不一样,有些人是想要提早退休,有些人则是希望有个舒适的退休生活。

无论选择哪一种,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理财规划。

但每每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去,往往都是年初做好规划,不到两个月,就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等到年杪,才发现所规划的一件都没有实现,结果是第二年又重新把去年的理财规划重新再写上。

如此年复一年,理财规划仍然停留在“规划”的阶段,完全没有拉近与“目标”的距离。

此外,在做理财规划时,最重要的是“可实现”,若制定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不可能任务”,就是坚持也是徒劳了。

理财规划的制定需要循序渐进,可以先制定一个终极目标,然后,每年制定一个较小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的慢慢向目标前进。

其实,只要制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的,就会有动力前进,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先了解自己的内心最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再制定一份“可行”的理财规划。

至于如何坚持下去,除了靠自己的毅力,就是将之当成习惯,只有习惯了理财,才会自动自发的理财。

●不要道听途说,时刻求证

许多人在学习理财时,喜爱选择“道听途说”或“他说”,尤其是在理财初期,想要进行投资时,身边一定有不少人会告知:听说,这个投资项目不错,听说那只股票不错,听说……

而这些“听说”,往往都会让人损失金钱,甚至掉入投资骗局,近期就有不少社交媒体的“投资组合”,透过发布讯息,投资某些投资项目,而当中不乏是引诱人上当的骗局。

事实上,一些过于“梦幻”的高回酬,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十之八九存有猫腻,因此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加速”其他人成为“富豪”的一员,在进行任何投资前,都必须对所要投资的项目有个基本了解。

而想要了解这些资料,可以透过正确管道查询资料,如可以向证券监督委员会(SC)或国家银行(Bank Negara)查询被列入警示名单的投资公司,切记,任何投资项目,都只向合法的公司进行。

●盲目追求高回酬

在投资路上,许多人可能会抱著“一朝发达”的想法,盲目追求高回酬的投资项目。

但,高回酬永远跟著的就是高风险,稍有不慎,随时会让自己的本金都赔进去。

在投资的世界,虽然高回酬很重要,但保住本金更重要,因此适当的配置投资金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理财规划时,投资者首要的就是保住本金,且不要误以为低风险的项目是不值一提的,低风险项目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除了能够分散投资风险,随时就是成为保住本金的助手。

投资者可以考虑将低、中及高风险项目都纳入,再依据本身的风险胃纳,进行配置。

若可以承受较高风险,可以将较多的资金配置在高风险项目上,以此类推来进行投资。

但是,这里所指的高风险并不包括已知的骗局,若一个人明知打著“低风险,高回酬”的项目是一个骗局,仍然抱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侠”的态度,而把资金投入,则是要不得的。

投资者要时刻警惕,在进行投资前,了解自己所投资的项目是馅饼还是陷阱。

●过度害怕风险

尽管不应该把过多的资金配置在高风险项目,但投资者也不应惧怕“高风险”。

很多人都担心投资会亏损,但就算把钱存在银行定存里,钱的价值还是一直在变小,可不是吗?

虽说银行定存是零风险,但事实是,定存的回酬无法跑赢通货膨胀。

很多人会误以为最没有风险的投资是把钱存在银行,但这么做,虽然钱的数额可以维持,但钱的价值却逐渐变小,最终可能会越存,价值就越小,甚至在时间复利和利率越来越低的影响下,导致所存的钱,可能在以后会变得用处不大。

因此,无论本身的承受风险度如何,起码要把部份的钱投资在其他中高风险项目,这样既能保住本金,也能赢过通膨。

●投资过于分散

林以轩提到,很多人都晓得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其实也不应把投资过于分散。

她披露,很多人都有个坏习惯,喜欢听朋友说某个投资赚钱后,就把资金投入,这样导致本身有许多个投资项目在手,因全部是跟风投资,并未依据本身的风险胃纳进行,可能会导致投资项目太多无暇顾及。

结果可能不仅没获得高回酬,甚至把本钱都亏掉,兜兜转转,最终一无所获。

●避忌和家人或是伴侣讨论钱

林以轩表示,老一辈的人常说“谈钱伤感情”,但她认为学校给不了的理财教育,父母就应该要培养孩子理财教育,拥有好的理财理解能力和习惯,日后长大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恶性财务,生活也会更顺畅。

她觉得,当下有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却还是对钱没有概念,甚至有者连理财都不晓得该如何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榜样,父母应当适当的向孩子灌输理财观念及分享用钱的习惯,这样起码让孩子能够有个概念,不至于在往后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摸索。

同样的,身为伴侣,其实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讨论钱财使用,大家有了沟通,在理财上会更易进行。

●不懂装懂

理财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明明不了解真实情况,但为了不想遭人讥笑,而假装自己懂,这可能会导致自己损失金钱。

无论任何时候,向懂的人请教,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甚至向比你年轻的人请教,也不会丢脸,因市面上其实有很多投资项目及公司,若本身真的不懂,就应该去问。

在投资里面,可以不必懂完每个项目,但基本知识一定要有,那么在投入一些项目时,才能了解真正的操作。

只有了解某个投资项目的危险,才能够降低风险,这样获得回酬的几率也较高。

●跟风消费

理财顾问林以轩认为,跟风消费要不得。

她指出,随著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消费者会愿意花三四小时看一场直播带货,而这时候,有可能会不慎掉入消费陷阱。

因消费者会直觉的认为直播主呈现的效果非常好,因此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使用相关介绍的产品时,效果也会一样。

她举例,身边有不少朋友会观看直播主直播卖衣服,在换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后,已深深著迷,在观看直播时,都会下单购买,而最后所购买的不是一件或两件,可能是更多,而且,往往买回来后,穿了几次,就不再穿。

在直播中,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看到第一个人下单时,可能还未有甚么反应,但看到越来越多人下单时,心里就会出现“一定很好看”,或者“一定很便宜/值得”的想法,因此才会跟风购买。

在这个时候,就要衡量本身的财务状况,同时分清楚“想要”和“需要”,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好,可以选择在购物时,列出需要购买的物品清单,或者不要参与直播购物吧。

●单一投资

林以轩认为,投资不能过于分散,也不能单一。

她举例,房产依旧是国人最喜爱的投资项目,但往往聚焦房地产投资,会忽略其他流动性较高的资产。

因此,投资要多元化,不要把钱投资在单一项目,否则一旦发生事情,如房地产市场低迷,则可能会导致所投入的钱化为乌有。

适当的把资金分配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不仅能分散投资风险,还能够在各投资项目中达到互补的作用,所获得的回酬也更有保障及可观。

●过于趋向DIY理财,不相信专业理财顾问

林以轩指出,有许多人认为DIY理财会更能够获得可观回酬,且可以节省顾问费用。

她认为,这些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握复杂的财务资讯,但事实却是被自己有限的知识局限了,由于市场每天不断变化,那就会错过或和一些适合的投资方案擦肩而过。

她形容这样做就好比没有建筑背景者建造一座高楼大厦,根基不稳。

其实,在理财道路上,若想要少走冤枉路,适当的向专业团队寻求意见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若本身还有一份正职,未必有足够时间精力守著行情变化,与其最后一场空,倒不如花钱让专业人士帮你赚钱。

此外,还有一些阻碍理财的坏习惯也必须改掉。

●没有储蓄习惯

储蓄是理财的第一步,无论薪水多么低,都要把一部份的钱储蓄起来,然后等达到一定目标,再进行投资。

只有养成储蓄的习惯之后,才有望达到理财目标。

●花钱不看价格

每件物品都有一定的价格,至于价格是高是低,应该以品质来衡量,购买时应该要了解相关物品的价格,再衡量购买的必要性。

一些人在购物时不喜欢看价格,看到别人买就跟著买,其实,必要时货比三家,能够省下不少钱。

●过度依赖信用卡

信用卡给予的方便,很容易让人在购物时超出预算。

尤其是一些信用卡会提供最低额度偿还便利,更加导致过度消费,最终造成拖欠卡债。

最好的方式是,每月一定清还所有信用卡卡债,若本身是购物狂,就尽量避免使用信用卡付账。

●爱贪小便宜

年终大促销,买一送一等都会让人感觉“捡到便宜”,而往往因为这个“捡到便宜”的感觉会导致超额消费,最后不仅一点便宜都没有,还买了许多不必要的东西。

切记,任何促销产品,买一送一都是促销手段,可能一些是就快过期,或者物品虽然便宜,但却并不需要用到。

要记住,一分一毫都是钱,在花费前多考虑,不要有捡便宜的心态。

【结语】理财规划是必须进行的,有了好的规划,在使用金钱及投资上,将更能更快速达到理财目标。

而投资是理财规划里,必须存在的,想要理财,第一步就是要储蓄,“钱种”就如植物种子,只有种得好,才有满满的果实。

 

https://www.sinchew.com.my/20220207/踢走坏习惯-财越理越有/

Discussions
Be the first to like this. Showing 0 of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